當前位置:聚美館>智慧生活>心理>

蒙古生育習俗

心理 閱讀(1.32W)
蒙古生育習俗

在蒙古包門外燃一堆篝火,迎接新的生命的來臨。嬰兒落地後,如果是男孩,主人家立即在蒙古包門外掛一副特製的弓箭,如果是女孩就掛一束柳枝和紅布條——

經過漫長曆史的延傳,杜爾伯特蒙古族逐漸形成了一套約定俗成的迎生習俗。

蒙古族人民對於生兒育女極其重視,所生嬰兒無論男女,均在嬰兒落地後即在家門外樹立標誌。

如生嬰兒爲男的,即用榆樹枝條削一付一尺五寸至二尺的弓矢,掛在門外。

如所生嬰兒爲女的,就在門外掛一個紅布條。

嬰兒出生後第三天舉行洗禮儀式,備辦酒席招待親朋,以示報喜。

洗完後用羊皮襁褓把嬰兒包起來,並以傳統習俗用黃油等奶食塗抹嬰兒額頭,祝福他健康成長。

這是一種古來習俗,現今已無人這麼做了:“草原的寶貝包在羊皮襁褓中”。

嬰兒滿月時,再次屠牛宰羊,張設酒宴大饗親友,以示慶祝。

親友所贈禮品中,唯嬰兒外祖父母的最重,如是冬季,贈送各種講究的裘皮,夏季多爲綢緞、布匹,如果嬰兒的外祖父母家生活富裕,還要送牛羊或駿馬。

嬰兒在襁褓時期,在內蒙古東部地區,一般皆備有木製搖籃,籃內鋪有軟物品和蕎麥皮厚褥子,嬰兒仰臉臥於其中,並用布繩緊緊地綁起來,枕的是裝滿糜米的小硬枕頭,據說這樣成長的孩子頭行與體形都好看。

在搖籃擋頭上掛有古錢或其他象徵吉祥之物。

一般嬰兒滿月後即入搖籃,首次入搖籃時要舉行小型搖籃宴,並用黃油等奶食塗抹搖籃,以示慶賀。

在內蒙古中、西部地區,一般在室內用布爲嬰兒隔開一角,以遮擋風寒。

爲保持嬰兒身體的正常體溫,還要爲嬰兒鋪蓋上用駝絨製做的被褥,把明沙炒熟後裝在兩個布袋內,輪換放在嬰兒肚腹兩側。

在備有搖籃的地方,把搖籃放在母親身邊,母親時常以手搖動,有的還哼着搖籃曲,令嬰兒安睡。

在嬰兒大小便的地方,放上易吸收潮氣的經過熱炒的明沙,溼了再換新的。

這在當時的條件下,也算解決得既方便又衛生。

筆者就是在這種傳統的搖籃裏被緊緊綁着長成人的,未見體格有何異常之處。

現雖已達古稀之年,健康狀況良好,身體還挺硬朗。

這也許是得益於我的民族的傳統的撫育方式吧。

今天除在家鄉民間仍有人使用這種搖籃外,居住在城市的蒙古人已經很少有人用它了。

我的三個孩子就不是經過舊式搖籃的捆綁長大的。

他們現在也很健康,都是年輕有爲,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辛勤地工作着。

而這當然於新中國成立後,隨着我國經濟文化的迅速發展,蒙古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醫療衛生條件的改善分不開的 。

舊時本地的蒙古族牧民在生育方面也有自己特定的傳統習俗。比如女人在分娩前,除請接生婆外,王公貴族們還要請喇嘛來誦經,祈禱孕婦正常分娩和嬰兒平安降生。平民人家也得給神佛燒香上供,明燈禱告。

產前,把預先準備好的沙子鋪在炕上,讓產婦蹲在上面。嬰兒出生後,多用木片或秫秸將臍帶割斷,再把棉花燒成灰塗抹在割斷處。

產後一個月,要安排衆鄉鄰和親朋好友吃滿月飯,手把嬰兒向長輩老人磕頭,以討吉利名字。王公貴族人家,這天則大擺宴筵,除招待親朋外,還請喇嘛唸經,並恭請喇嘛恩賜給小孩一個吉祥之名。

民國初期,蒙古族古老的婚姻儀式和傳統的生育習俗還不同程度地有所保留。但隨着與漢族人的交往頻繁,尤其是蒙漢之間廣泛通婚後,舊有的很多習俗都已逐步趨於漢化。即使是部分有所保留,但也不是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