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聚美館>智慧生活>心理>

草房子的寫作背景

心理 閱讀(9.12K)
草房子的寫作背景

曹文軒1954年出生於江蘇鹽城農村,在此生活了20年。1974年入北京大學中文系讀書,後留校任教,現在是北京大學教授、現當代文學博士生導師。

他小時候生活在蘇北一個很窮很窮的農村,“到底有多窮很難用語言來形容”。不過,“窮雖然窮,但那段時光還是過得很有意思,很愉快的。”到底有多愉快,你讀了《草房子》自然就知道了。他回憶道,身在那樣的貧困中,最大的希望就是回家能有一碗乾飯、一碗紅燒肉吃。可當他離開了那裏,卻發現“原來過去的一切一切都是那麼寶貴,原來那裏的每一粒沙塵,每一個場景,每一個人物都是可以進入到文學世界裏去的”。

在他的少年小說中,雖然人的物質條件很匱乏,但生活環境卻在他的筆下如詩如畫。他深情地回憶道:“在我的家鄉,到處都有河,有橋,如果走3里路的話,至少要過5座橋。原來,我們那兒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船,所以在我一點點大的時候就會使竹篙撐的船,搖櫓的船,槳蕩的船了。”

《草房子》的故事就是發生在這樣的水鄉。故事從桑桑上一年級開始,一直講到1962年他小學畢業。熟悉那段歷史的人肯定知道,那正是“大躍進”與以後的三年自然災害期間。不過故事中並沒有講到這段歷史,只是講一個水鄉小學寧靜卻也不平靜的故事。

草房子的寫作背景

曹文軒家住在一條大河邊上。曹文軒的父親做了幾十年的小學校長,他的工作是不停地調動的,他們的家隨他而遷移,但不管遷移之至何處,家永遠傍水而立,因爲,在那個地區,河流是無法迴避的,大河小河,交叉成網,那兒叫水網地區。

那裏的人家,都是住在水邊上,所有的村子也都是建在水邊上,不是村前有大河,就是村後有大河,要不就是一條大河從村子中間流過,四周都是河的村子也不在少數。開門見水,滿眼是水,到了雨季,常常是白水茫茫。那裏的人與水朝夕相處,許多故事發生在水邊、水上,那裏的文化是浸泡在水中的。

曹文軒已經習慣了那樣的溼潤的空間。後來,他雖然生活在都市,但那個空間卻永恆地留存在了他的記憶中。於是曹文軒根據自己的親身感受和經歷,在1995年開始創作小說《草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