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聚美館>智慧生活>心理>

王陽明的哲學思想有哪些

心理 閱讀(3.26W)
王陽明的哲學思想有哪些

陽明學派思想重點在於“致良知”,內容包括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其思想體系的出發點則建立在對朱熹格物致知說的批判上面。陽明學派是明朝中晚期思想學術領域中的一個著名流派,其學說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學說之一,後傳於日本,在日本及東南亞都引領起哲學思潮。——王穎

01.

欲修身,先養心

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心即理。天下難道還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嗎

人生啓迪:浮世之中,總有許多人爲追求物質享受、社會地位和顯赫名聲等身外之物,而心力交瘁、疲憊不堪。他們怨天尤人、欲逃離其中而不可得,皆因忽略了自己的內心,不明白萬事以修心爲先的道理。

02.

不忙不亂,不焦不躁

天地氣機,元無一息之停。然有個主宰,故不先不後,不急不緩,雖千變萬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無主宰,便只是這氣奔放,如何不忙

天地間的大氣,本來沒有瞬息中斷過。但有了一個主宰,就能不先不後,不急不緩,即使千變萬化,主宰是一成不變的,人有了這個主宰才產生。如果主宰安定,如同天地執行一樣永無停息,即使日理萬機,也經常從容自在,也就是所謂的“天君泰然,百體從令”若無主宰,便只有氣在四處奔流,怎麼會不忙呢

人生啓迪:忙碌是現代社會中大多數人的一種生活狀態。不幸的是,與身體的操勞相伴隨而來的,還有內心的忙亂急躁、焦慮不堪。所謂“身之主宰便是心”,倘若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能給內心留一份悠閒,而使其深受煩惱與擔憂所累,便更難在爲人處世之時做到遊刃有餘、瀟灑自在。

03.

心狹爲禍之根,心曠爲福之門

如今於凡忿懥等件,只是個物來順應,不要着一分心思,便心體廓然大公,得其本體之正了。

如今,對於憤怒等情緒,只要順其自然,不過分在意,心體自會廓然大公,而實現本體的中正了。

人生啓迪:心胸狹隘的人,只會將自己侷限在狹小的空間裏,鬱鬱寡歡而心胸寬廣的人,他的世界會比別人更加開闊。

04.

迴歸簡單

“道之大端易於明白”,此語誠然。顧後之學者忽其易於明白者而弗由,而求其難於明白者以爲學,此其所以“道在邇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也。

“道的大的方面容易理解”,這種看法是正確的。只是後世的學者疏忽了那容易理解的道而不去遵循,卻把難以明白的作爲學問,這正是“道在邇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

人生啓迪:聖人做學問追求一種“大道至簡”的境界,值得我們學習。人活一生也應如此。爲什麼人們會不厭其煩、孜孜不倦地去追求那些看似風光,實際上令人身心疲憊的“負擔”呢皆因內心少了一份簡單,少了一種簡單的人生態度。與其困在財富、地位與成就的壁壘中迷惘,不如嘗試以一顆簡單的心,追求一種簡單的生活。

05.

做人要“誠”

誠字有以工夫說者。誠是心之本體,求復其本位,便是思誠的工夫。

“誠”有從工夫上說的。誠爲心之本體,要恢復心的本體,就是思誠的工夫。

人生啓迪:在王陽明看來,人的本心就是真、真誠、真摯、真君子。世上只有兩樣事,一件爲真,一件爲假。求真必然務實,求假自然務虛,虛實之間,體現的不僅是對人的態度,更是對自己的認識。糊弄別人容易,糊弄自己很難。

06.

無私心就是道

心即理也。無私心即是當理,未當理便是私心。

心即天理。沒有私心,就是合於天理。不合於天理,就是存有私心。

人生啓迪:心的本體就是最本真,不矯揉造作,不過分修飾,不畫地爲牢,不損人利己。人應永遠保持“初心”,不受外界環境影響,光明磊落,坦誠純粹,永遠長新。什麼是“初心”不自私,存大愛。

07.

至誠勝於至巧

惟天下之至誠,然後能立天下之大本。

唯有天下的至誠,方能確立天下的大本。

人生啓迪:著名翻譯家傅雷曾說:“一個人只要真誠,總能打動人,即使人家一時不瞭解,日後便會了解的。我一生做事,總是第一坦白,第二坦白,第三還是坦白。繞圈子,躲躲閃閃,反易叫人疑心。你耍手段,倒不如光明正大,實話實說,只要態度誠懇、謙卑恭敬,無論如何人家都不會對你怎麼樣的。”此外,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爲開”,假如我們沒有誠意,就會什麼事情也做不好,做不成。

08.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於志者。

志不樹立,天下就沒有可成功的事,即使是各種工匠技藝,也沒有哪個不是靠志氣才能學成的。

人生啓迪:自古以來,凡欲做大事者必先立志,志不堅則事必難成。這是因爲,一個人的理想,體現着這個人的眼界和胸襟,自然也決定了他日後的高度。所以,人不應隅居於自己的狹小天地之中,而應眼睛望向大千世界、心中裝上天下蒼生,站在一個更高的層次去看待世間。

09.

一念抱持,成聖之要

只念念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則自然心中凝聚,猶道家所謂“結聖胎”也。此天理之念常存,馴至於美大聖神,亦只從此一念存養擴充去耳。

只要念念不忘存養天理,就是立志。能不忘記這一點,久而久之心自然會凝聚在天理上,就像道家所說的“把凡胎修煉成了聖胎”。時刻把天理記在心裏,逐漸達到精美、弘大、神聖的境界,也只是從這一意念不斷儲存發揚開來的。

人生啓迪:很多人雖然都心有所想,卻很少有人堅持不懈地努力下去。而王陽明告訴我們,只要時刻保持這種“想要”的念頭,久而久之就能凝聚積累成一股強大的力量,逐漸解決所有阻撓因素,使“我想”轉變成“我能”,使目標一步一個腳印地成爲結果。

10、

應好是而惡非

良知只是個是非之心,是非只是個好惡,只好惡就盡了是非,只是非就盡了萬事萬變。

良知僅是判別是非的心,是非僅是個好惡。明白好惡就窮盡了是非,窮盡了是非就窮盡了萬物的變化。

人生啓迪:王陽明的心學尤其注重個人自身的道德修養,認爲“良知”作爲人內心的是非準則,具有知善去惡的能力,人們能夠憑藉它去辨明是非善惡。也就是說,一個人發自內心的道德修養,會影響他的言語、行爲以及爲人處世的原則,小則影響他在利益與仁義之間的取捨,大則影響他的人生道路是荊棘坎坷還是一片坦途。

11、

君子如玉亦如鐵

名與實對,務實之心重一分,則務名之心輕一分全是務實之心,即全無務名之心。若務實之心如飢之求食、渴之求飲,安得更有工夫好名!

名與實相對。務實的心重一分,求名的心就輕一分。若全是務實的心,就沒有一絲求名之心。如果務實的心猶如飢而求食、渴而求飲,哪來好名的功夫

人生啓迪:“謙謙如玉”與“錚錚若鐵”,從不同側面展現了君子人格的兩種特質。當今之世,紛繁複雜,在不同的時候需要運用不同的品質。我們應當學習王陽明,講究方圓之道,既養錚錚鐵骨的一身正氣,處世有底線,爲人講原則又取謙謙如玉的圓融爲人,包容四方。如此,才能在熙熙攘攘的人世間遊刃有餘。

12、

養一身浩然正氣

須是勇。用功久,自有勇。故曰“是集義所生者”,勝得容易,便是大賢。

必須有勇氣,用功久了,自會有勇。因此孟子說“是集義所生者”。容易取勝,就是大賢人。

人生啓迪:王陽明認爲,做每一件事都要符合良知的要求,這樣才能使心中的浩然之氣壯大起來,再遇到其他事情就更能以良知爲指導,從而達到“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中庸境界。由此看來,要養浩然之氣,就要做正直之人,誠實地對待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日積月累,不斷壯大。浩然正氣,是人的精神脊樑,抵禦歪風邪氣的屏障。

13、

去做纔是孝

就如稱某人知孝,某人知悌,必是此人已曾行孝行悌,方可稱他知孝知悌,不成只是曉得說些孝悌的話,便可稱爲知孝悌。

又如,我們講某人知孝曉悌,絕對是他已經做到了孝悌,才能稱他知孝曉悌。不是他只知說些孝悌之類的話,就可以稱他爲知孝曉悌了。

人生啓迪:人的一生難免有很多遺憾,其中最大的可能莫過於“子欲養而親不待”。當有一天我們募然發現,父母已兩鬢斑白,此時才孝敬他們,我們會錯過無數時機。甚至當雙親已離你而去,才幡然悔悟,卻已盡孝無門,這將成爲永遠無法彌補的憾事。

14、

孝不孝代表人格

善人也,而甚孝。

真正善的人,必是極爲孝順的。

人生啓迪:在現代,家庭觀念正在日漸淡漠,孝的精神也逐漸喪失。我們不應該只用一些時髦的理論“武裝”自己,彷彿自己不食人間煙火似的,完全沒有傳統文化中那種踏實、厚重的責任感,其實只是自己的眼睛爲花花世界所迷。親情就是親情,是人生最珍貴的東西,也是隻有放在心裏才能越捂越熱的東西,一切使之淡漠的理由,都註定會得不償失。

15.

不孝無良知

不慈不孝焉,斯惡之矣。

不慈不孝,這是我的良知所厭惡的。

人生啓迪:王陽明提倡以良知爲本的孝道觀。他認爲萬事萬物的本源是良知,有了良知之心,自然就會發自內心地孝順父母。良知一旦被矇蔽,孝順就僅僅只是形式上的孝道,而非出自內心真誠的孝。要孝敬父母不能光有外表的花哨言行,還必須有真正付諸行動的愛。

16.、

心至誠才能行至孝

此心若無人慾,純是天理,是個誠於孝親的心,冬時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然要求各溫的道理。夏時自然思量父母的熱,便自然要求個清的道理。這都是那誠孝的心發出來的條件。卻是須有這誠孝的心,然後有這條件發出來。

如果己心沒有私慾,天理至純,是顆誠懇孝敬父母的心,冬天自然會想到爲父母防寒,會主動去掌握保暖的技巧夏天自然會想到爲父母消暑,會主動去掌握消暑的技巧。防寒消暑正是孝心的表現,而這顆孝心必是至誠至敬的。

人生啓迪:孝是發自內心的情感表達,沒有表裏如一的孝就沒有真心實意的愛。在孝敬父母時,我們要發自內心,真心地爲父母做事,用一顆真正的孝心讓父母開心愉快,自己也就真正盡到孝道了。

17、

身外物不奢戀

然可欲者是我的物,不可放失不可欲者非是我物,不可留藏。

可以得到的,就是自己的,不能放棄。不可以得到的,就不是屬於我的,不可以留藏起來。

人生啓迪:隨着社會不斷向前發展,人們越來越注重物質利益的追求,同時精神也越來越與自己的心靈分離,人們心靈深處愈感孤獨、苦悶、煩躁、矛盾。如何使人們荒蕪、緊張的精神得以紓解、提升王陽明指出的路,是以一種豁達的心態來爲人處世,不要讓所遇之物成爲心中羈絆,不做聲色貨利的奴隸。這不僅是一種灑脫,更是參透萬物後的一種平和。

18、

克己纔是真功夫

人須有爲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人需要有爲自己着想的心,才能剋制約束自己能夠剋制約束自己,才能成就自己。

人生啓迪:人活在世上,做什麼不需要克己呢爲人處世的功夫,明白道理只是基礎,能夠做到克己才能實現。但克己不是壓抑自己,因爲克己的實質,不是源於外在的壓迫,而是源自內心的不平。人心若平,世間便無不平之事。所以克己的真正指向,是修煉自己的心,修養自己的境界。克己,如同佛家的戒律,只要觀念上不要跑偏成壓抑慾望,而是明白這是爲了修煉散亂之心、萃取出本心中真正美好的品質,便正是心靈脩養的功夫。

19、

榮辱譭譽皆泰然

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惡之分子欲觀花,則以花爲善,以草爲惡。如欲用草時,復以草爲善矣。

天地化生,如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惡之別你想賞花,即以花爲善,以草爲惡。若要利用草時,又以草爲善了。這些善惡都是由人心的好惡而產生的,所以從形體上着眼看善惡是錯誤的。

人生啓迪:是非善惡,只在一念澄然本心,本是不動。一切功名利祿、悲歡離合都不過是過眼煙雲,得而失之、失而復得等狀況都是經常發生的。能看到這一層,就能把那些繚亂自心的東西,看淡些。

20、

把世間當修行的道場

人須在事上磨鍊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那靜時功夫亦差似收斂,而實放溺也。

人必須在事上磨鍊,在事上用功纔會有幫助。若只愛靜,遇事就會慌亂,始終不會有進步。那靜時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斂,實際上卻是放縱沉淪。

人生啓迪:一切困苦,皆是磨礪。唯有靠世間種種難處的磨,亂心才能得以調伏。磨到最後,就是境界現前。天行健,君子大可自強不息,全心入世。只要能夠做到厚德載物,便不會入歧途,而成利益自己與世間的事業。

21.

少一些機心,少一些痛苦

汝若於貨、色、名、利等心,一切皆如不做劫盜之心一般,都消滅了,光光只之本體,看有甚閒思慮

你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