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聚美館>智慧生活>心理>

中國人追求實用輕思辨的原因

心理 閱讀(3.26W)
中國人追求實用輕思辨的原因

中國人缺少的便是純粹精神方面的追求,特別是純文學、藝術和哲學,因爲這些學問被認爲是無用之學,因爲一貫不被重視。

簡而言之,就是追求卓越靈魂的人只能是極少數的,中華幾千年來也纔出了兩個半聖人。大多數老百姓還是講究:食色性也。這點古今中外皆是如此,無可厚非。

但是,儒家文化本身固有的一個思想特徵,無疑是導致中國人普遍傾向於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的原因之一。

這個特徵就是:對於現世生活和日用倫常的過度注重。

中國人爲什麼傾向於現實主義和功利主義

衆所周知,儒家文化的“天人合一”,講“與天地萬物爲一體”,修學途徑始終注重現世。孔子提出的“下學而上達”,亦如《中庸》所說的“極高明而道中庸”————聖人之道雖高明遠大,實踐卻不能離開日用倫常。

相比西方人的上帝信仰,儒家文化這一特徵最具有人文主義色彩。如果說,西方人的上帝信仰是追求“否定塵世、追求天國”精神在“天國”得到超越視爲--外在超越。那麼,儒家的文化就是“在塵世中就可以實現精神的超越”,在現實裏就可以修煉到精神超越,無需等到“天國”視爲--內在超越。

正是這種“內在超越”的價值取向,塑造了中國文化的基本性格,也成爲了幾千年來國人安身立命的精神支點。從孔子、孟子到朱熹、王陽明,儒家文化一直貫穿着“自天子以至於庶人,皆以修身爲本”的現世之學。

中國人爲什麼傾向於現實主義和功利主義

中國曆代哲學大師也都是重實踐而輕冥想,重身教而輕言傳。他們不像古希臘哲學家那樣整日沉溺於抽象的哲學玄想,也不屑於像近代西方哲學家那樣動輒就搬出一大套哲學體系來思辨,而是以真實的平易近人的人格力量直接言傳身教,實踐於學。像《論語》和《傳習錄》也不過多是大家們平時的育人語錄和與人交流的書信匯編而成。

正因爲中國人輕視抽象思辨和複雜的邏輯體系,從沒有所謂的“思想著作”。所以以黑格爾爲首的那些喜歡“寫大書”的,以構建龐大體系的西方哲學家纔會輕蔑的說:中國沒有哲學。在他們眼中,中國哲學家的作品也只能算是人生格言和心靈雞湯之類的訓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