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聚美館>智慧生活>心理>

擺正自己位置的典故

心理 閱讀(1.53W)
擺正自己位置的典故

項梁聽說陳勝確實死了,便將各部將領召集到薛議事,劉邦也前往參加。居人范增,年已七十,一向住在家中,好出奇計,前去勸說項梁道:

“陳勝的失敗是本來就應當的。秦朝滅亡六國,楚國最沒有罪過。且自從懷王到秦國後一去不返,楚國人懷念他直至今日。因此楚南公說:‘楚國即便是隻剩下三戶人家,滅亡秦國的也必定是楚國。

如今陳勝首先起事反秦,不擁立楚王的後裔而自立爲王,他的勢力不能長久。現在您在江東起兵,楚地蜂擁而起的將領都爭相歸附您,正是因爲您家世世代代是楚國的將領,故而能夠重新擁立楚王后代的緣故啊!”

項梁當時認爲他說的很對,就從民間尋找到楚懷王的孫子羋心,羋心這時正在爲人家放羊到夏季,六月,項梁即擁立他爲楚懷王,以順從百姓的願望。陳嬰任楚國的上柱國,賜封五縣,跟隨懷王建都盱眙。項梁則自號爲武信君。

項梁與陳勝對比就可以看出,他們不同結局最大的區別在於是否能擺正自己的位置。

陳勝當初不聽張耳、陳餘的建議,雖然目標是對抗秦朝,但他不善於隱藏自己,剛開始起事的時候就自立爲王,給人一種並不是爲了消除秦王朝對大衆的壓迫而起事的,讓人產生了對陳勝是不是爲了自己稱王,爲自己利益纔去打仗的懷疑。

陳勝起義之初,是深得人心,而這種表現是十分受到民衆擁護的,這在威望方面他是爲自己加分的,但稱王又爲他減了分,無論他的真實目的是不是稱王,我們可以認爲陳勝稱王是爲了能更有名份帶兵打仗

但對外人來說,給了人們懷疑他真實目的的可能性,而這種可能性會在以後的陳勝的稍不利的言行中被放大。所以這就是一個心理效應。

能達到同樣的目的,而不去暴露自己,則可以讓我們做事更加穩妥。項梁則完全避免了這樣的情況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