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聚美館>智慧生活>心理>

闖關東的歷史

心理 閱讀(2.25W)
闖關東的歷史

闖關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人口大遷移。

在19世紀,中國黃河下游連年遭災,黃河下游的百姓爲了生計,闖入東北,數量規模歷史最高。

山海關城東門,界定着關外和關內中原大地,從明清到民國期間,以山東、直隸爲主的關內人開始興起了闖關東。

“闖關東”有廣義的與狹義的兩個概念。有史以來山海關以內地區的民衆出關謀生,皆可謂之“闖關東”,此爲廣義。狹義的“闖關東”僅是指從清朝同治年間到中華民國這個歷史時期內,關內百姓去關東謀生的歷史。我們通常所說的“闖關東”是狹義的。

關東地區是清王朝的龍興之地,清朝前期是不允許漢人去關東謀生的。由於北方連年戰爭,黃河氾濫,北方大旱等多重因素,老百姓被迫去關外謀生,同治年間到民國達到了闖關東的頂峯。

東北人口稀少,外部沙俄虎視眈眈,清王朝也意識到要轉移人口去管理這廣大地區。

明朝洪武十四年,朱元璋手下的大將徐達在河北秦皇島築城建關,設立了明朝長城最爲重要的東北關隘,扼東北與中原之咽喉,因爲這個關隘依山襟海,故名“山海關”。從此之後,山海關以內,被大家稱爲“關裏”,而山海關以東、以北的地區,就成爲了我們今天印象裏的“關東”。

闖關東發生於清朝中期到解放前,同治年間到民國時期達到頂峯,那時黃河氾濫、北方大旱、加之連年戰爭,北方居民被迫去東北謀生。當時關東是指山海關以東,也就是現在的東北三省。

前往關東地區的主要是山東的老百姓,有兩條路:旱路和水路。旱路是從河北東部穿過山海關,抵達關東,因爲路上有一座臨榆關,所以也叫做榆關道,要走將近一年,一路走下來,往往因爲凍餓疾病,戰爭匪患而遇難而水路則是直接在山東半島的煙臺地區乘船,在東北的遼寧半島上岸,風大浪急,且當時爆發戰爭,常常一船人遇難。

能到東北已是九死一生,而最難的纔剛開始。雖說東北黑土地肥沃,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進飯鍋裏。但想生活哪怕是種地也是需要錢的,外鄉人來到這裏嘗試過各行各業,淘金、種地、開飯館、開貨站等等。淘金是在黑龍江省大興安嶺伊春一帶,去金溝的人很少能活着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