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聚美館>智慧生活>心理>

1936年中國歷史背景

心理 閱讀(5.08K)
1936年中國歷史背景

1936年,是一個極其不平凡的年份。中國大地上,國內國際各種力量分化組合、風雲激盪,上演了一幕幕大戲。

1936年2月,東北人民抗日武裝積極響應中共中央號召,宣佈原有抗日武裝“一律改組建制爲東北抗日聯軍第一、二、三、四、五、六軍,以及抗日聯軍游擊隊”。據此,東北抗日聯軍相繼組建了11個軍,最終形成了以“南楊(靖宇)北趙(尚志)東周(保中)西李(兆麟)”爲軍事指揮的抗日局面。“東北抗聯”最盛時期發展到3萬餘人,威名響徹全國。

在全國抗日救國運動掀起新高潮的形勢下,北方局爲了更好地開展工作,特別是解決當時幹部缺乏的問題,作出決定,並經中共中央批准,要關押在北平軍人反省分院中長期堅持英勇鬥爭的一批黨員履行手續出獄。後來,薄一波、劉瀾濤、安子文、楊獻珍等陸續出獄。1936年10月,薄一波、楊獻珍等受北方局的委派到達山西,同閻錫山建立了特殊形式的抗日統一戰線。他們接辦了閻錫山創辦的“山西犧牲救國同盟會”,並利用這一合法的組織形式,開辦多種訓練班、教導團,培養了一大批領導抗日救亡工作的骨幹。

1936年10月9日,紅四方面軍指揮部到達會寧,與紅一方面軍會合22日紅二方面軍指揮部在將臺堡與紅一方面軍會師。至此,紅二、紅四方面軍完成了長征,三大主力紅軍勝利會師。紅軍長征的勝利,是中國人民革命戰爭一幅無比壯麗的歷史畫卷,是人類軍事史上的空前奇蹟,是一部氣壯山河的英雄史詩。

在這一年即將翻過去的時候,發生了一件幾乎超出所有人意料而震驚中外的大事——西安事變。作爲當時中國最高統治者的蔣介石被扣押起來了,原因是他不願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在中國共產黨的有力斡旋下,西安事變得到了和平解決,成爲時局轉換的樞紐,從而順利實現從抗日反蔣到逼蔣抗日的轉變。國共實行第二次合作已成爲不可抗拒的大勢。

1936年中國歷史背景

1936年西安事變的背景爲: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張學良撤出了東北,退入山海關內。1933年山海關、承德相繼失守,張學良引咎辭職,出國考察。

張學良回國後,蔣介石派他坐鎮西安,率東北軍與楊虎城西北軍一道剿共。在與紅軍作戰中屢屢失利,尤其是1935年11月直羅鎮戰役中,紅軍僅以800多人的傷亡就殺、傷、俘6000多東北軍精銳109師的士兵。

張學良部隊的戰局失利以及後來面對共產黨的停戰對峙,導致蔣介石親自前往西安督戰。1936年12月,國內爆發了大規模的一二九運動,全國要求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呼聲越來越高。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張學良、楊虎城將軍發動了西安事變。

1936年中國歷史背景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又稱雙十二事變,是東北軍領袖張學良將軍和西北軍領袖楊虎城將軍在西安扣留了蔣介石,迫使其「停止內戰,聯共抗日」

1936年1月25日,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等聯名發出《紅軍爲願意同東北軍聯合抗日致東北軍全體將士書》。4月9日,周恩來與張學良在延安舉行了聯合抗日救國會談。東北軍確立聯共抗日方向,爲在西北地區形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局面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