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聚美館>智慧生活>心理>

農耕文化是如何產生的

心理 閱讀(9.21K)
農耕文化是如何產生的

1 農耕文化起源有“男耕女織”之說,它不僅是指早期的勞動分工,也是農耕文化形成的基礎。早在河姆渡時期,出土的穀物化石,而隨時間推移,長期沉澱形成的文化內涵及外延、各種表現形式等與農業生產有關的文化類型。

2 農業最早是在中原地區發展起來的。中原農耕文化包含了衆多特色耕作技術、科學發明。裴李崗文化有關遺存中出土了不少農業生產工具,爲早期農耕文化的發達提供了實物證據,尤其是琢磨精製的石磨盤棒,成爲我國所發現的最早的糧食加工工具。三皇之首的伏羲教人們“作網”,開啓了漁獵經濟時代炎帝號稱“神農氏”,教人們播種收穫,開創了農業時代。大禹採用疏導的辦法治水,推進了我國水利事業的發展。戰國時期,由河南人鄭國主持修建的“鄭國渠”,極大地改善了關中地區的農業生產條件。隨着民族的融合特別是中原人的南遷,先進的農業技術與理念傳播到南方,促進了中國古代農業水平的提高。

農耕文明是人們在長期農業生產中形成的一種適應農業生產、生活需要的國家制度、禮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其主體包括國家管理理念、人際交往理念以及語言、戲劇、民歌、風俗及各類祭祀活動等,是世界上存在最爲廣泛的文化集成。農耕與氣候條件緊密相關,光照充足、降水豐沛、高溫溼潤的氣候條件十分適宜農作物生長,雨熱同期是我國非常優越的氣候資源,是誕生農耕文明的重要條件。農耕文明除了帶來穩定的收穫和財富造就了相對富裕而安逸的定居生活,還爲進一步衍生出高雅的精神文化創造,奠定了基礎。

追溯中國農耕文化起源有一句“男耕女織”之說,它不僅是指早期的勞動分子,也是農耕文化形成的基礎。早在河姆渡時期,出土的穀物化石,則說明“農耕”由此(或更早)產生。

發現於湖北省京山市屈家嶺村的屈家嶺文化遺址,是“屈家嶺文化”的發現地和命名地,是我國長江中游地區發現最早最具代表性的新石器時代大型聚落遺址,距今5300-4500年。屈家嶺遺址還是長江中游史前稻作遺存的首次發現地,是中國農耕文化發祥地之一,農耕文化內涵極爲豐富,爲全國首批100處大遺址保護項目,是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一,1988年,被國務院公佈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屈家嶺遺址的發現,表明這裏是長江中游農耕文明的發祥地,其豐富的文化內涵說明長江流域同黃河流域一樣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搖籃,對於研究我國原始人類聚落的起源與發展,研究中華文明的起源與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