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聚美館>智慧生活>心理>

詹天佑迎難而上的故事

心理 閱讀(6.01K)
詹天佑迎難而上的故事

1905年,詹天佑被清朝政府委派爲官辦京張鐵路總工程師兼會辦局務。

當時的大清朝已經開始走向“末路”,經濟、工業等諸多方面的落後,都制約着京張鐵路的施工,很多人甚至都不相信中國人能完全獨立自主地修建成京張鐵路。但詹天佑沒有退縮,他堅持着“各出所學,各盡所知,使國家富強起來,不受外侮,自立於地球之上”的信念,迎難而上。

當京張鐵路修到了“關溝段”時,詹天佑和他的小夥伴們在經過實地測量之後發現,這裏的工程施工難度遠超想象——這一帶層巒疊嶂、溝壑縱橫,最大的坡度達到了33‰。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呢

按照咱現在的規定,在地形條件最差的三等線路上,使用牽引力最大的電力機車,區間線路的最大限制坡度不得超過25‰,即使是利用“加力牽引”,也就是兩臺以上的機車進行整列火車的牽引,也不得超過30‰。

也就是說,在那段地形上修建鐵路,是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更何況,詹天佑那會兒,可還沒發展出比蒸汽機車牽引力更大的電力機車!

這事兒擱別人頭上,估計就得直接向朝廷奏本,這地兒沒法修鐵路,京張鐵路改道兒吧!

可是詹天佑偏不。爲了避開這段地形條件最差的路段,詹天佑試圖尋找其他相對理想的路徑,於是他先後選測了七八條不同的線路來進行比較。

可是話說回來,那會兒的大清朝也是兜兒裏窮得叮噹響,所以詹天佑要是想改線路或是慢慢修,朝廷給的那點兒銀子和緊張的工期都沒辦法答應。

於是,詹天佑不得不把目光重新落回到關溝段。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實地勘察和測量,詹天佑終於選中了青龍橋作爲折返點。

然後,詹天佑將自己在留學中學到的知識,和青龍橋這地界兒的具體地形結合起來,創造性地設計出了“人字形”線路。北上的列車到了南口之後,會利用兩臺機車,一臺在前邊拉,另一臺在後邊推。這樣,列車就能夠透過青龍橋向東北前進。等到過了“人字形”線路的岔道口就倒過來,原先推的火車頭拉,原先拉的火車頭推,就能夠使列車折向西北前進。

這樣一來,不但成功地解決了關溝段的地形難題,還極大程度地減少了當時修建的八達嶺隧道的總長度,使得這一隧道的長度由原來設計的1800米減少到了1091米。而且,這招兒不但使得整個京張鐵路的建設工期提早2年完成,還爲清朝政府節約了十萬兩銀子的修築經費。

透過因地制宜的“人字形”設計,詹天佑讓務實奮進的精神成爲了中國近代工業發展的底氣。

詹天佑主持修築京張鐵路,該路自北京至張家口,地形險峻,工程異常艱鉅。外國人紛紛議論,認爲中國無力完成。他面對着外國人的譏諷,以大無畏氣概,率領全體築路人員,知難而進,齊心爲國爭光。

詹天用中部鑿井法開鑿八達嶺隧道,用人字形鐵路解決青龍坡火車爬坡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