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聚美館>智慧生活>心理>

古代科舉殿試錄取多少人

心理 閱讀(1W)
古代科舉殿試錄取多少人

殿試在會試後舉行,由皇帝在宮中主持,也叫廷試。貢士均可參加,以成績高低分爲“三甲”:一甲賜“進士及第”只取三名,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二甲賜“進士出身”若干名,第一名通稱傳臚三甲賜“同進士出身”若干名。“三甲”人數各個朝代不盡相同,以清光緒癸卯(1903)科爲例,共錄取進士360人:一甲3人,二甲183人,三甲174人。

古代科舉殿試錄取多少人

      朝代不同,科舉殿試錄取人數不同,唐代錄取進士,每次不過二十至三十人,少則幾人、十幾人。宋代每次錄取多達二百至三百人,甚至五百至六百人。明清時期錄取進士,每次一百至四百人。

進士是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透過最後一級考試者,稱爲進士。是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之稱。意爲可以進授爵位之人。此稱始見於《禮記王制》。隋設科舉進士科,以選賢能。到了元朝以後,惟存進士一科,遂成爲科舉功名的最高等級。民間又稱考中進士爲“金榜題名”。

古代科舉殿試錄取多少人

各個朝代不一樣,一般是100多至300多。

科舉史上的殿試是由武則天首創的。

載初元年(公元690年)二月,武則天即將稱帝,於神都紫微城洛城殿策問貢士,各地精英雲集洛陽,考生有上萬人之多,連續考了幾天。殿前試人自此始。透過朝廷殿試者爲進士。

成制

宋朝正式成制,明、清沿用。又稱御試、廷試,即指皇帝親自出題考試。會試中選者始得參與。目的是對會試合格區別等第。明清分三甲,但不分二榜。北宋初年的科舉,爲一年一度的兩級考試,一級是各州舉行的“取解試”二級是由禮部在開寶寺內貢院舉行的“省試“。後改爲每隔一處或兩年舉行一次,最後改爲三年舉行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