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聚美館>智慧生活>心理>

古典主義文學流派有哪些

心理 閱讀(1.16W)
古典主義文學流派有哪些

建安文學

建安是東漢末年漢獻帝(196220)年號,建安文學實指建安年間和魏前期的文學。在當時都城鄴城(今河北臨漳縣境內)以曹操、曹丕、曹植爲中心,聚集了一批文人,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是他們的代表。與漢末儒生不同,他們有自己的政治理想與抱負,個性鮮明,爲中國詩歌開啟了一個新的局面。建安詩人的詩歌,在漢樂府民歌樸實敘事的基礎上,注入文人自己個性,使詩歌富於文采和抒情性。曹操"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豪邁,"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感嘆,以及看到連年征戰後"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場景,所引發的對民生疾苦的同情,都成就了他古直悲涼的詩風。曹丕的詩歌,多以愛情爲題材,傷感悱惻,便娟婉約,他的《燕歌行》是現存最早的七言詩。曹植是這一時期最有名的作家,傳世詩賦文一百多篇,《白馬篇》、《美女篇》、《洛神賦》等膾炙人口,他的詩歌"骨氣奇高,辭采華茂",是漢魏風骨與文采結合的典範。總之,對於政治理想的追求,對於人生短暫的嗟嘆,以及詩人的強烈個性和悲劇色彩都構成了建安文學慷慨悲涼的特點,被後世譽爲"建安風骨"。這種建安風骨成爲反對浮靡文風的一面旗幟,被後世文人所不斷追慕。

2、正始文學

正始是魏齊王曹芳的年號(240248),但習慣上所說的"正始文學",泛指魏國後期的文學。正始時期,玄學開始盛行。玄學中包涵着一種窮究事理的精神,莊子強調的精神自由,也爲玄學家所重視,當時,有人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以"竹林七賢"(阮籍、嵇康、阮咸、山濤、向秀、王戎、劉伶)爲代表,也有主張名教與自然相統一的,以何晏、王弼爲代表。這一時期是魏晉歷史上最爲黑暗的時期之一,司馬氏掌權,對國內實行高壓政治,文人們不能保全生命和全家。正始文人面對這種嚴酷的現實,發展了建安文學中"憂生之嗟",集中抒發了個人在外部力量強大壓迫下的悲哀。以阮籍、嵇康爲代表的文人們,用詩歌來揭露禮教的虛僞,抒發內心的苦悶。正始文學呈現出濃厚的哲理色彩,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銳的人生悲哀,是它的基本特點。

3、南朝宮體詩

指南朝梁陳之時發展至極致的一種詩歌流派。"宮體"既指描寫宮廷生活的詩體,又指在宮廷所形成的詩風,從簡文帝蕭綱開始。蕭綱爲太子時,常與文人在東宮相互唱和,內容多是太平生活閨閣情懷,也有一些抒情詠物作品,重情采,追求詞藻靡麗,當時人稱"宮體",後來有人把豔情詩叫做宮體詩。宮體詩情調輕豔,詩風比較柔靡緩弱。宮體詩在聲律上進一步發展了"永明體",對聲律要求極其精緻嚴格,它對律詩的形成,有着重要推動作用。在內容上詠物描摹,沒有什麼寄託,不表現高尚志趣,把纖麗的詩風發展至穠麗甚至*。除蕭綱、蕭繹等人外,宮體詩的主要作家還有徐摛、徐陵父子,庾肩吾、庾信父子及劉孝威等,所以又叫"徐庾體",後來徐陵又把上述這些人的詩收入《玉臺新詠》,又叫"玉臺體"。宮體詩的風格,爲後來的吳歌西曲奠定了基礎。

4、山水田園詩派

盛唐時代歌詠山水自然和農林田園生活的詩歌流派。盛唐的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富足的生活加上佛老思想的盛行,爲詩人隱居、閒適提供了物質條件和精神寄託。當時的人們沒有消極遁世,成爲"爲隱居而隱居"的純粹隱士。文人們或透過"終南捷徑",獲得仕途或透過隱居,表現自己獨立傲視的品格。這一時期歌詠山水寄情田園的詩歌逐漸增多,形成山水田園詩派。這一詩派成就最高的是王維和孟浩然,世稱"王孟"。另外,儲光羲、常建、韋應物等人詩風相近,也屬於山水田園派。他們繼承了陶淵明、謝靈運樸實、淳厚的傳統,還在這個基礎上創造出沖淡、幽雅、恬靜的獨特風格。盛唐詩人們縱情山水,盡情的吟詠山水之妙,我們從這些詩人心靈深處淘洗出的詩句中確實讀出了他們象山水一樣清澈高潔的人格。

5、邊塞詩派

盛唐詩歌的主要流派之一,以描繪邊塞風光、反映戍邊將士生活爲主。唐代疆域廣闊,爲了維護各民族的團結安寧、維護國家的和平統一,開疆拓土的戰爭也不斷出現。這樣,以戰事爲中心的邊關生活便成了盛唐詩人關注的重要內容。他們一方面爲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時代精神所鼓舞,渴求建功立業,另一方面也爲立功邊關做官的道路所吸引,他們有的身赴邊塞,有的心向邊關。再加上一些將軍能武能文,邀請文人學士,使他們得以依附,並獲得很好的創作環境,形成規模很大的創作流派。這一派詩人以高適、岑參、李頎、王昌齡最爲知名,高、岑成就最高。其他象王之渙、王翰、崔顥、劉灣等也較著名。這些詩人大多數親身經歷過邊疆軍隊生活,他們的詩歌風格多樣,內容豐富,既有"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的奇偉壯麗,"北風捲地白草折"的大氣磅礴,也有"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的壯觀淒涼,和"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的思鄉之情。這些詩句在千百年後仍如交響樂的重音,強烈地震撼着讀者的心靈。

6、唐宋古文運動

是提倡古文反對駢文的一次文風、文體、文學語言的革新運動。"古文"是指先秦兩漢時期的散文,它形式自由,內容翔實。"駢文"指六朝以來講究排偶、辭藻、音律、典故的文體。當時形式僵化、內容空虛的駢文,成了文學發展的障礙。韓愈等人舉起"復古"的旗幟,提倡學古文,習古道,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和儒家思想,得到了柳宗元等人的大力支援,產生廣泛的社會反響,形成一次影響深遠的"運動"。他們提出"載道"、"明道"的口號,重視作家的品德修養,重視寫真情實感,強調要拋棄舊的詞語和獨立創造合適的詞語。他們親自實踐,還培養了許多青年作家,使古文運動的聲勢日漸壯大。晚唐時期,古文運動趨於衰落,再次出現了雕章琢句的駢辭麗句。北宋時期,以歐陽修爲代表的一些文人,極力推崇韓、柳,又掀起一次新的古文運動。一面反對晚唐以來的文風一面提倡繼承韓愈的道統和文統,寫了大量平易自然、有血有肉的散文,共同掃清了綺靡晦澀的文風,使散文走上了平易暢達、反映現實生活的道路。人們把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歐陽修、曾鞏、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共稱爲"唐宋八大家",把唐宋的兩次古文運動稱爲"唐宋古文運動"。

7、新樂府運動

中唐時期由白居易、元稹倡導的,以創作新題樂府詩爲中心的詩歌革新運動。新樂府是相對古樂府而言的。西漢設定樂府,由樂府採集和創作的詩歌稱做"樂府"。樂府詩相當一部分採自民間,通俗易懂、反映現實,可以配樂演唱。後來文人用樂府古題仿作樂府詩,唐把南北朝以前的樂府詩統稱作古樂府。新樂府是指唐人自立新題、寫時事、不一定配樂演唱的樂府詩,但直接繼承了漢樂府的現實主義精神。唐朝貞元、元和之際,廣大地主士大夫要求革新政治,以中興唐朝。白居易、元稹等詩人主張恢復古代的采詩制度,發揚《詩經》和漢魏樂府諷喻時事的傳統,使詩歌起到"補察時政","泄導人情"的作用,他們主張"文章合爲時而著,歌詩合爲事而作",要求敘事要有根據,令人信服,詞句通順,文辭質樸易懂。這種新樂府運動的精神,爲晚唐詩人皮日休、聶夷中、杜荀鶴所繼承。

新樂府詩中,著名的作品有白居易的《新樂府》五十首和《秦中吟》十首,元稹的《田家詞》、《織婦詞》等。其中李紳《憫農》詩:"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已成爲千古名詩。

8、婉約詞派

婉約詞派是宋詞的兩大流派之一。"婉"爲柔美、婉曲。"約"就是纏束,引申爲精煉、隱約、微妙。婉約詞最早出現在唐五代,文人多把眼光盯在深閨繡房、秦樓楚館,只留心身邊花間月下淺斟低唱的生活,作詞的目的多爲抒發興致娛樂客人,在酒宴歌席上由歌妓舞女唱奏(故也稱宴樂),被呼爲"豔曲"、"女音",最適合由十七八歲女孩兒拿紅牙板演唱。內容多寫兒女情長、離愁別緒,音律和諧柔美。北宋時,國家穩定,城市繁榮,繁華的城市生活促進了婉約詞的發展,形成了婉約詞派。婉約詞風格含蓄,隱喻曲折,寄情委婉,文辭綺麗。著名作家有歐陽修、晏殊、晏幾道、柳永、秦觀、賀鑄、周邦彥、李清照等,柳永成就最高。婉約詞派把過去的狹窄的豔情詞擴展到城市生活的各個方面過去僅有的小令,又創造出慢詞長調,語言多用城市中百姓市民常用的話,因而廣受歡迎,相傳凡是有井水的地方都能唱柳永的詞。婉約詞歷來被當作詞學正宗,名篇佳作有柳永《雨霖鈴.寒蟬悽切》、秦觀《鵲橋仙.纖雲弄巧》、李清照《聲聲慢.尋尋覓覓》。南宋又出現了姜夔、吳文英、張炎等優秀婉約派詞人。

9、豪放詞派

宋詞兩大流派之一,因爲題材、風格、用調及創作手法等與婉約派多不相同,被婉約派稱爲"別派"。豪放詞題材廣闊,不僅描寫花間月下,還描寫軍國重大題材,使詞能像詩文一樣地反映生活,它境界宏大,氣勢恢弘,不拘格律,崇尚直率,不求含蓄婉曲。如婉約詞要小姑娘唱,豪放詞就需關西大漢拿銅琵琶鐵棹板來歌。蘇軾詞風灑脫曠達,開創豪放詞風,他用廣泛的題材、開闊的視野代替了五代婉約詞兒女之情、離別之感用恢宏豪放的風格取代了含蓄婉約風格又直接抒發qing感,突破了格律的限制還用詩的語言寫詞,爲詞開拓出新天地,《念奴嬌.赤壁懷古》最著名。同時代豪放詞人還有王安石、范仲淹等。北宋滅亡後,危急的國勢爲豪放派發展提供了機會。南宋著名豪放派詞人有岳飛、張元幹、張孝祥、陸游等,辛棄疾成爲最著名的豪放派詞人。他的詞無所不包,既寫景狀物又抒情議論。他更用散文的筆法填詞,大量運用比興、典故,極大豐富了詞的表現手法,完成了詞體的解放,實現了詞風的變革,把豪放派詞創作推向頂峯。辛詞名篇有《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青玉案.元夕》等。豪放詞派豐富了古代文學的寶庫,對後代詞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0、江西詩派

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個有正式名稱的詩文派別。北宋後期,黃庭堅在詩壇上影響很大,追隨和效法黃庭堅的詩人頗多,逐漸形成以黃庭堅爲中心的詩歌流派。宋徽宗時,呂本中作《江西詩社宗派圖》,下列陳師道、潘大臨、謝逸等二十五人。認爲這些詩人與黃庭堅是一脈相承的。後被人歸入江西詩派的還有呂本中、曾幾、陳與義等。

詩派成員多學杜甫,宋末方回又把杜甫和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稱爲江西詩派的一祖三宗。江西詩派的詩歌理論強調"奪胎換骨"、"點鐵成金",即或師承前人之辭,或師承前人之意崇尚瘦硬奇拗的詩風追求字字有出處。在創作中,詩派"以故爲新",重要作家的詩作風格迥異,自成一體。黃庭堅倡導求新求變,主張多讀前人作品,從中汲取藝術營養,熟練地掌握煉字、造句、謀篇等寫作技巧,同時力求打破技巧的束縛陳師道作詩"閉門覓句",和黃庭堅並稱爲"黃陳"呂本中提出了"活法",主張擺脫既有的法則而自有所得,陸游認爲作詩工夫在詩外,楊萬里也受到江西詩派影響。江西詩派成爲宋代最有影響的詩歌流派。它的影響遍及整個南宋詩壇,延續到近代的同光體詩人。

11、前後七子

前後七子是明朝中葉的一個復古詩文流派。當時,八股文、臺閣體佔據統治地位,弘治、正德間李夢陽、何景明、徐禎卿、邊貢、康海、王九思、王廷相七人很活躍,被稱爲前七子,而以李、何爲首。他們主張"文必秦漢,詩必盛唐",要以它們爲學習對象,但何景明強調創造,李夢陽強調模仿。到嘉靖年間,又出現了李攀龍、王世貞、謝榛、宗臣、樑有譽、徐中行、吳國倫七人,被稱爲後七子,又以李、王爲首,活躍於嘉靖、隆慶間。他們對於詩文的見解大體一致,主張模擬古人。前後七子對於打擊"臺閣體"雍容典雅、千篇一律的文風有一定積極意義,但把詩文寫作引上覆古道路,產生了許多毫無生氣的假古董詩文,使作品失去了生命力。他們也寫有少數好作品,如李夢陽的《秋望》詩、李攀龍的《挽王中丞》二絕和宗臣的《報劉一丈書》等。

12、公安派

公安派是晚明文學領域一個具有相當影響的文學流派。代表人物有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三兄弟,以袁宏道爲首。因爲他們是湖北公安人,所以稱公安派。重要成員還有江盈科、陶望齡、黃輝、雷思霈等人,他們反對前七子和後七子的擬古風氣,主張"獨抒性靈,不拘格套",也就是書寫自己獨特的心靈,不要被各種條條框框束縛,反對剿襲,主張通變,猛烈抨擊前後七子的句擬字摹、食古不化傾向,衝破一切束縛創作的藩籬強調世界生活在變,文學也要隨着變化打破了詩文正宗地位,推重民歌小說,提倡通俗文學,重視從民間文學中汲取營養。發前人之所未發。不僅明確肯定人的生活yu望,還特別強調錶現個性,表現了晚明人的個性解放思想。公安派在解放文體上頗有功績,遊記、尺牘、小品也很有特色,或秀逸清新,或活潑詼諧,自成一家。但他們多描寫身邊瑣事或自然景物,缺乏深厚的社會內容,因而創作題材愈來愈狹窄。他們的後學隨意寫作,不加約束,爭相使用方言土語,造成了文學的低俗化。但對於解放人們的心靈,破除模擬教條,貢獻很大,影響甚至到了近代文學。

13、吳江派

明代戲曲文學流派。古代戲曲至明代形成以沈璟爲代表的"吳江派",屬於這一派的還有顧大典、呂天成、王驥德、葉憲祖、馮夢龍、沈自晉等。沈璟戲劇理論的主要內容是要求作曲"合律依腔",語言"僻好本色"。他與湯顯祖的主張"以意趣神色爲主"的"臨川派",意見相左,產生了戲曲界的"湯沈之爭"。吳江派釐定曲譜、規定句法,註明字句的音韻平仄,給曲家指出規範,但過分強調音韻格律,主張寧肯曲辭不工整,也要符合音律提倡戲曲語言要"本色",原本意在反對明初的駢儷頹風,但由於他把"本色"狹窄地理解爲只是採用俗言俚語、家常語,也產生了弊病。呂天成《曲品》主張戲曲創作允許虛構,不必都符合事實,重視戲曲結構,注意舞臺演出特點。戲曲創作的實踐上,比較突出的當數沈璟、沈自晉和沈自徵。"吳江派"活躍於明末,對後世的戲曲創作理論與實踐都有重大影響。

14、桐城派

即桐城文派,又稱桐城古文派、桐城散文派,主要代表人物方苞、劉大櫆、姚鼐均是安徽省桐城人,所以叫桐城派。桐城文派是清代文壇最大的散文流派,其作家多、流佈地域廣、綿延時間久,文學史所罕見。桐城派文論體系和古文運動的形成,始於方苞,經劉大魁、姚鼐而發展成爲一個聲勢顯赫的文學流派,其他代表人物還有戴名世、姚瑩、曾國藩、吳汝綸。方苞提出"義法"主張,"義"指中心,"法"指表達中心或基本觀點的形式技巧,包括結構、條理、修辭等倡語言"雅潔",反對俚俗和繁蕪,創造了清真雅正的樸質文體。劉大魁提出"神氣""音節""字句"。"氣"指語言氣勢,"神"是最本質獨特的風格、性格特徵的藝術體現姚鼐要以"詞章"爲手段,以"考據"爲憑藉,來闡發儒家的"義理",提出了富有創見性的陰陽剛柔說,選輯《古文辭類纂》影響了以後二百多年的學術界。

桐城派的文章選取素材、運用語言,只求簡明達意、條理清晰,不重羅列材料、堆砌辭藻,不用詩詞與駢句,力求"清真雅正",一般都清順通暢,尤其是記敘文,如方苞的《獄中雜記》、《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的《登泰山記》等,都是著名的代表作。

15.詩界革命

是戊戌變法前後的詩歌改良運動。詩界革命的早期倡導者是夏曾佑、譚嗣同、梁啓超三人。他們批判形式主義、復古風氣、尊唐宗宋的派別觀點。1899年,梁啓超提出"詩界革命"口號,並開始試作"新詩"。譚嗣同等人力圖開闢詩歌語言的新源泉,表現資產階級維新思想,有其積極可取的一面。維新運動失敗後,梁啓超逃亡國外,以主要精力從事文化宣傳,推進文學改良和"詩界革命"。他在《清議報》、《新民叢報》、《新小說》等刊物上開闢專欄,發表譚嗣同、康有爲、黃遵憲、蔣智由、丘逢甲、夏曾佑等人的作品,又自撰《飲冰室詩話》,闡發理論觀點,大力表揚黃遵憲等新派詩人,詩界革命於是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和聲勢。

後期詩界革命要求"以舊風格含新意境",也就是用舊的詩歌形式寫出新內容。要求作家努力反映新的時代和新的思想,有名的有黃遵憲的《哀旅順》、《哭威海》,與現實結合緊密,表達作者愛國思想感情。部分新體詩語言趨於通俗,不受舊體格律束縛,這些在當時都起了解放詩歌表現力的作用,後來成爲五四時期新詩的先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