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聚美館>智慧生活>心理>

潮汕話有多少年的歷史

心理 閱讀(2.15W)
潮汕話有多少年的歷史

潮汕話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歷史發展:

潮州話源自閩語莆田話,在唐朝中後期,北宋期間、南宋末期,元朝後期的亦思法杭兵亂,明朝時、清朝的嚴酷的沿海遷界時陸續有福建莆田人移民如今的潮州地區,移民原因是福建莆田人口過多和逃避因逃避外軍入侵導致戰亂,南宋末期,因逃避外軍入侵導致的戰亂,南宋末年那一次規模最大,十幾萬福建莆田人移民到如今的潮州地區,福建莆田話屬於閩語,現在莆仙話則已因受福州話影響而與閩南語有部分不同。事實上,莆田移民是非常著名的事件。主要移民路線:莆田--潮汕。相比另外其它幾處移民祖籍地,莆田存在很明顯的不同,潮汕、海南、湛 江、雷州、電白等地的族譜系統相當的完整,這些珍貴的族譜對“先祖遷自莆田”的記載非常的清晰,清楚的記明瞭從福建莆田入當地籍始祖的年代名字,他們多是地道的莆田人,祖上多在莆田居住過十幾代、數十代,居住莆田的時間最少的也有百餘年,大部分長達幾百年,乃至很大部分入籍始祖的姓氏、本身就是發祥在莆田的中國大名門望族,比如潮汕湛江海南等地的林氏多爲發祥於莆田的大望族莆田九牧林、黃氏多爲“莆陽黃”、鄭氏多爲“莆田南湖鄭”、蔡姓多爲莆陽蔡,李氏多爲隴西李(福建南安梅山)等等。歷史上莆田科甲鼎盛,文化發達,古代莆田合計2400多人進士,單宋代莆田就有進士1000多名。” 宋祝穆《方輿勝覽》“興化軍”四六雲:“地不大於曹滕,俗已幾於鄒魯”“瀕海而居,頗擅漁鹽之利”,自閩而論,素稱文物之鄉。明朝進士數更是居全國各府之首,史志中有記載的,明一代由進士出身的,正四品(知府)以上的興化籍官員就有近200人。正是在“多進士、多仕者”的先決條件下、大量的莆田籍先民外出入仕爲官,相當多的先民繼而在當地入籍,在廣東海南地區這種現象尤爲突出,例如高宗建炎間曾任廣東運使的鄭徽,潮州通判黃詹,在爲官處落籍或是由爲官處再遷第三地落籍。 避難外遷,莆田是南宋末抗蒙古軍隊最頑烈的地區和明時飽受“倭寇”肆虐的重災區、乃至莆田兩度被誅城。 比如:莆田人陳文龍家族全家爲保衛莆田全家殉城,滿門忠烈,他叔叔陳瓚和族人等保衛莆田。很多莆田先民,爲了躲避戰亂,逃難、參與戰爭而踏上移民之路。 南宋末落籍江門、化州、吳川一帶的陳八宣、陳汝楫(抗蒙古軍隊的英雄陳文龍族人),揭東登崗涵濤方氏派系、其始祖爲方真、於南宋理宗六年(1233),爲避戰亂由福建莆田涵江來揭邑,卜居於揭邑桃都溪圍涵濤(今登崗鎮涵濤村),潮汕厚嶼(洪陽一帶)的方氏等等先民皆是在宋末和明朝、因爲戰亂、爲了避難而遷居潮汕的。 比如唐朝從莆田遷入潮汕的洪氏,據潮汕《洪氏族譜》載,潮汕洪姓系福建莆田洪禹之裔孫,洪禹居於福建莆田縣舊基鎮前涵頭村,既如今莆田市涵江區。 洪禹之孫洪普生子適,適生子圭(洪圭),字大丁,於唐寶曆二年(826)中進士,任工部尚書,賜朝請大夫,唐貞元七年貶任潮州刺史,見潮邑山水之勝,創寨潮陽龜山,後遷嘉定歧北而居,成爲洪氏入潮之始祖,從莆入潮一千年,後裔遍潮州。黃仁勇,字智齋,潮州戶籍,清代武狀元,也是祖籍莆田。福建莆田唐代桂州刺史開國公黃岸三十世孫。清代嘉慶元年,嘉慶皇帝丙辰恩科武狀元 。

潮州話主要來自於閩語莆田話,和漳州話有輕微區別,莆田話和漳泉話有共同點,因此潮州話又與漳州話很相似。由於潮州和漳州相鄰,所以有受到漳州話的影響。雖然有大量的莆田人移民廣東海南,但仍然有大量的莆田人留在了莆田,而留在莆田的莆田人的莆田話則繼續受福州話的影響,和潮州話有了一些差距。 潮州長期遠離祖籍地閩 南的莆田,不和福州相鄰,和漳州相鄰,容易受漳州話等其它方言的影響,但是潮州話是以閩語莆田話爲基礎的受漳州話等影響的閩語。由於福州是省城,莆田與省城交流多,而莆田不與漳州相鄰,所以莆田話受福州省城話影響程度大於泉州 話受福州話影響程度,而且莆田距離漳州二百公里,古代交通不便,莆田話難以受漳州話影響。莆田是閩 南中最早最長時間出現人地矛盾的地方,在唐朝末期,莆田已經人口過多,成爲人口輸出地,莆田開始有規模比較大的對外輸出人口。還有的莆田人是在移民泉州漳州幾百年後再次移民到其他地方,他們的莆田話已經同化成泉州話或漳州話。由於莆田人移民泉州漳州很大部分的每年是幾百人到幾千人,很少有萬人以上的,相對於在泉州、漳州的人來說是少數,所以容易被泉州、漳州人同化,何況有的莆田人已經移民幾百年到幾千年,已被泉州、漳州人同化。從語言的存古現象來看,潮州話應爲古興 化(今莆田)地區的語言,這和如今的莆田話是一樣的,莆田話由於古音的大量存在,所以很多人感到興化方言“好說不好寫”,寫不出來。其實不然,興化方言大部分話都可寫成文字,且大部分句句字字有來歷,故潮州話又被認爲可能是最古老的閩南話。

潮汕地區先民的主體,大部分是爲逃避戰亂而陸續南遷的古中原人和莆田人。其遷徙規模比較大的,出現 在西晉“八王之亂”,以及“五胡亂 華”和“五代十國”的戰亂時期,後又有唐末動盪、“宋室南遷”

潮汕先民遷徙的形式是“舉室南遷”,即以姓氏爲代表的整個家族集體遷徙。至今粵東許多鄉村都是同一姓氏的鄉村,許多祠堂都是同一姓氏的祠堂,標明“陳氏宗祠”、“ 謝氏宗祠”、“潁川世家”、“太原舊居”等,以及衆多族譜的記載,都表明潮州先民的遷徙,主要是整個家族集體遷徙。潮州先民舉室南遷,遷徙的主要路線,從中原遷至江南,再入閩莆田一帶,後下粵東。上述潮州八邑外,大埔縣也是潮州府較早設立的縣份,史稱“潮州九邑”,但因其清代中後期民俗被客家同化(客家話)與府城(潮州話)不能通。我們知道晉代政治制度是仕族門閥政治,家族觀念在當時很強,“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晉代王姓、謝姓都是大仕族。 潮汕先民就是“舉室南遷”的中原仕族。

“舉室南遷”對於潮汕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成批的新移民,帶來的是相對於本地土著更先進的文化、生產技術,以及經濟、政治上的影響力,使新移民到達新居住地之後具有一定的強勢,這就可以繼續使用原來的語言,按照原來的生活習俗生活,所以,潮州話保留了古漢語的基本特徵,潮汕民俗保留了大量的中原古風俗。

18至20世紀期間,潮汕居民是移居東南亞的主要華 人族羣之一,故此潮州話成爲海外華人的主要方言之一。因此,潮汕地區以外的華人社羣,也有很多人說潮州話。

隨着全球化的普及,潮州話的母語使用者逐漸減少,受到共同文化和傳媒影響。例如:很多原以潮州話爲母語的新加坡華裔青少年,都轉而說英語、華語。華語也漸漸取代潮州話,成爲年輕人的母語。儘管如此,潮州話仍然是很多新加坡華人的母語,而潮汕人也是新加坡華人第二大族羣,僅次於閩南本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