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聚美館>智慧生活>心理>

我不殺伯仁的典故

心理 閱讀(2.12W)
我不殺伯仁的典故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是一句諺語,出自《晉書·列傳三十九》,意思是我雖然怨恨伯仁,卻沒有想殺他的意思但是因爲我的怨恨使伯仁被人殺死,伯仁的死與我有間接的關係。

《晉書·列傳三十九》記載:初,敦之舉兵也,劉隗勸帝盡除諸王,司空導率羣從詣闕請罪,值顗(字伯仁)將入,導呼顗謂曰:“伯仁,以百口累卿!”顗直入不顧。既見帝,言導忠誠,申救甚至,帝納其言。顗喜飲酒,致醉而出。導猶在門,又呼顗。顗不與言,顧左右曰:“今年殺諸賊奴,取金印如斗大系肘。”既出,又上表明導,言甚切至。導不知救己,而甚銜之。敦既得志,問導曰:“周顗、戴若思南北之望,當登三司,無所疑也。”導不答。又曰:“若不三司,便應令僕邪”又不答。敦曰:“若不爾,正當誅爾。”導又無言。導後料檢中書故事,見顗表救己,殷勤款至。導執表流涕,悲不自勝,告其諸子曰:“吾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負此良友!”

典故出自: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是一句著名的千古諺語,充滿懊悔與痛心。諺語彰顯的智慧與情感,給後世以深刻的啓迪與思考,如今我們也常會引用此典故來表情達意思。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出自《晉書.列傳三十九》,意思是:我雖然怨恨伯仁,卻沒有殺死他的意思但是因爲我的怨恨使伯仁被人殺死,伯仁的死與我有間接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