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聚美館>智慧生活>心理>

天人感應和天命論的區別

心理 閱讀(2.3W)
天人感應和天命論的區別

“天命論”是唯物主義的思想,“天人感言”則是強調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相結合。“唯物主義”採用“宗教化”、“信仰化”的形式表達,就形成了“天命”。

如何順應“天命”這種客觀規律,道家傑出政治家周王朝的周公旦提出了“以德配天”,創造性地建立了“儒教”,其工作就是以“德”爲選拔標準 ,系統化地將奴隸身份的“民”轉化爲自由民性質的“儒”這種新人。

這樣做的直接影響,就是中國傳統社會就由以前的奴隸社會進入了封建社會,儒家得以作爲一種“全新”的種羣出現,是古代版的“東方啓蒙運動”,也就是說 ,儒家的出現,本身就是道家自上而下進行社會變革的產物,所以,孔子對於周公旦,是有着宗教般的信仰和狂熱,儘管儒教的本質是一種“唯物主義的形式化宗教”,孔子老年的最大遺憾是,“久不夢周公矣!”

朝代更替,就被視爲“天命變革”,也就是“革命”,孔子也就成爲了提出“革命”概念的有名的思想家,而這種思想,其實就是具體化的闡述其老師老子《道德經》中提出的“非常道”。

天人感應

中國古代儒教神學術語

天人感應,是中國古代儒教神學術語。中國哲學中關於天人關係的一種唯心主義學說。指天意與人事的交感相應。認爲天能影響人事、預示災祥,人的行爲也能感應上天。漢儒董仲舒在答漢武帝策問中作了具體闡述。明宋濂《序》:“凡存心養性之理,窮神知化之方,天人感應之機,治忽存亡之候,莫不畢書之。

天命論

產生和盛行於古代社會的思想觀

天命論是一種具有唯心主義傾向和宗教色彩的思想觀念,其中包含人類最早的環境觀,它產生和盛行於古代社會。它認爲自然變化、社會執行和人的命運被某種超自然的力量所主宰,人必須而且只能屈服和順從它。

天人感應是自然界的磁場作用於人的反應,人的關節痠疼,可能要下雨了。天命論,講的是人生命運是老天註定的,該半斤,超不了八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