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聚美館>智慧生活>心理>

杜姓的起源

心理 閱讀(1.62W)
杜姓的起源

姓氏起源 杜姓的得姓歷史,從史籍文獻中看是非常光彩照人的。據傳,皇帝的第二十五子之一有個叫祁的,堯姓伊祁,杜氏出自祁姓,是帝堯的後代。遠古的時候,人們以封地之名稱堯爲陶唐氏。陶唐氏的後裔曾建國於劉。當時夏后氏的六世孫孔甲爲夏王,他好方鬼神。傳說天降雌、雄二龍,孔甲不會養,陶唐氏的裔孫劉累就向豢龍氏學擾龍。豢龍氏畜龍以事帝舜,因而被賜姓。而劉累因爲學擾龍而事孔甲,也被賜姓爲御龍氏。到西周時,劉累的後代建唐國,人稱唐杜氏。 後周成王把唐國滅了,把自己的弟弟虞封在唐,而把唐國國君遷到杜,稱爲杜伯。周宣王時,杜國又被滅,作爲周大夫的杜伯也無罪而被殺害。杜伯的子孫大多投奔其他諸侯,而那些留在杜城的就用杜作爲姓氏了。還有學者認爲,杜氏子孫是上古杜康之後。相傳杜康是上古黃帝時期的人,善於造酒。如果杜康是杜姓始祖,那麼這個姓至少也有四五千的歷史了。另外,後魏時代北人獨孤渾氏有的也改爲杜氏。 聚集地(遷徙分佈)先秦時期,杜氏播遷繁衍於今山西、山東、湖北、四川等省。漢代到南北朝時期,杜氏在今河南境內分佈較爲普遍,如南陽、內黃、衛輝、登封、偃師、許昌、林縣、鄧州、林寶、洛陽、新野等地均有其族人陝西西安的杜氏比較興旺。此外,今四川、德陽、彭山、綿陽、成都,山西、永濟、太原,安徽廬江霍山,浙江杭州,湖北襄陽,江蘇高郵,河北臨漳、正定,山東濰坊、章丘等地,也都有杜氏的聚居點。杜姓是臺灣的第五十三個大姓,主要分佈在臺北一帶,其次是苗栗、新竹、臺南、彰化、臺中等地。大致明末永曆年間(公元1647年)開始。在雲林斗六一帶有姓杜的鄭工屯升,到達該地開墾。清康熙末年(公元1722年),還有杜姓的到現在的苗栗縣後龍鎮開基進乾隆末年福建的杜瑞茂和杜鑾成,入墾現在的臺北淡水鎮深奧裏等等。有的又進而遠徙海外。有的又進而遠徙海外。堂號杜氏的堂號主要有"詩聖堂"或"少陵堂"。由來是唐代大詩人杜甫自號"少陵野老",而歷史上稱他爲"詩中之聖"。另外還有"京兆堂"等。 歷史名人 杜姓出自帝王,輝煌千古,一直是受人矚目的大家族。杜氏在歷史上的表現,歷來十分出色,出將入侯,不僅出了很多以功武略揚名青史的傑出人物,在學術和文學方面也是人才濟濟,爲中國的傳統文化立下功勞。東漢有兩位著名的杜氏大臣,杜林和杜密。杜林在光武帝時曾官至大司空。他更大的成就是在學術方面。他博學多聞,被譽爲通儒,後世推崇他爲"小學之宗"。杜密,先後事恆帝和靈帝,都是位及人臣。"噤若寒蟬"這個成語就是他創造的。到了唐朝,杜氏的表現尤爲出色。大詩人杜甫,人稱詩聖,可謂家喻戶曉。爲了和杜牧相區別,人稱"老杜"。杜牧,唐代又一個著名文學家。由於他爲時稍稍晚於杜甫,所以被稱之"小杜"。但他在文學上的造詣比起老杜並不遜色。他的文字優美,寓意警拔。被譽爲中國文壇的不朽之作的《阿房宮賦》正是出自杜牧之手。杜牧的兒子杜苟鶴,在唐代末葉也是詩名滿天下。他的"風暖鳥聲碎,日高光鼎重"的佳句,多少年來,傳誦不絕。杜鵑啼血,出自一個悽美的傳說。傳說古代蜀國國君杜宇,周代末年在蜀稱帝,號望帝。後來歸隱,讓位於其相。那時正當二月,子鵑鳥鳴,蜀人懷之,所以稱鵑爲杜鵑。小小的杜鵑鳥,也是出自帝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