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聚美館>智慧生活>心理>

童年時代背景

心理 閱讀(1.99W)
童年時代背景

《童年》創作背景:早在19世紀90年代,高爾基就有撰寫傳記體作品的念頭。在1908年至1910年間,列寧到高爾基所在的意大利卡普里島公寓所做客,高爾基不止一次地向他講起自己的童年和少年的生活。有一次,列寧對高爾基說:“您應當把一切都寫出來,老朋友,一定要寫出來!這一切都是富有極好的教育意義的,極好的!”高爾基說:“將來有一天,我會寫出來……”不久,他實現了這個諾言。

《童年》是蘇聯作家馬克西姆·高爾基以自身經歷爲原型創作的自傳體小說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兩部分別爲《在人間》、《我的大學》)。

該作講述了阿廖沙(高爾基的乳名)三歲到十歲這一時期的童年生活,生動地再現了19世紀七八十年代沙俄下層人民的生活狀況,寫出了高爾基對苦難的認識,對社會人生的獨特見解,字裏行間涌動着一股生生不息的熱望與堅強。阿寥沙·彼什科夫三歲喪父後,由母親和外祖母帶到外祖父家。外祖父卡什林是一個小染坊主,已瀕臨破產。他性情暴躁、乖戾、貪婪、自私兩個舅舅米哈伊爾和雅科夫也是粗野、自私的市儈,甚至第三代也受到很壞的影響。外祖父家裏,瀰漫着人與人之間的熾熱的仇恨之霧大人都中了仇恨的毒,連小孩也熱烈地參加一份。

1、背景

高爾基在作品中流露出對這些人的熱愛、讚美之情,透過阿廖沙的與他們的交往熱情謳歌了他們。作品透過對阿廖沙童年經歷的描寫從側面也暴露了當時社會的現實。當時的俄國社會處於19世紀70—90年代,正是俄國大革命的前夕,整個社會處於沙皇的統治之下,人民流離失所。偷竊在村民中已形成一種風氣,已經不算是罪惡,而且對於半飢半飽的小市民來說差不多是唯一謀生的手段。兒童無錢上學,淪落街頭,靠撿破爛爲生。從廣義上講,也正是這種民不聊生的社會環境造成了阿廖沙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