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聚美館>智慧生活>心理>

艾米果的歷史和起源

心理 閱讀(1.37W)
艾米果的歷史和起源

起源追溯

“粄”爲客家方言裏各類糯米/粘米糕點的通稱。艾粄因一般在清明期間製作使用,故屬於清明粄,也是最常見的一種清明粄。清明粄包括“艾粄”、“田艾(鼠麴草)粄”、“苧葉粄”等。每年清明節,清明時節,人們在外出祭祀、踏青時便會採摘些鮮嫩的艾葉、鼠麴草、竺葉、雞矢藤和使君子等用於製作各類清明粄。

宋陳元靚在《歲時廣記》一書中記載了寒食節食品“青隋飯:楊桐葉、細冬青,臨水生者尤茂。居人遇寒食採其葉染飯,色青而有光,食之資陽氣。謂之楊桐飯,道家謂之青精飯、石飢飯。”

艾米果的歷史和起源

艾米果是江西贛南的一種特色小吃,像贛州的贛縣、興國、崇義、上猶、安遠等地方都會弄。做法不一,但大致相同,尤其取材都是來自於艾葉草。艾葉草是一種生長於田間的一種草本植物,清明時節,是這種草長得最好的時節,也是吃艾米果的旺季。在我們那邊,從元宵至清明家家戶戶都會弄這種艾米果吃,一般都是小孩子當天在田間摘到新鮮的艾葉草,當天晚上就做,艾葉草不宜放置,只有新鮮的艾葉草做的艾米果纔是原滋原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