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聚美館>智慧生活>心理>

古代銀的含量是多少

心理 閱讀(1.54W)
古代銀的含量是多少

我們現在把含銀量千分數不小於990的就稱爲足銀了。在古代依照當時那個技術,其銀子的純度不會太高,要低於今天的足銀標準。特別是那些碎銀子,一般都是積攢了一定的數量之後再去重新鑄爲銀錠。

銀匠將碎銀鑄成銀錠之後,再收取一定的工錢,稱之爲火錢,就像今天的首飾店代加工收取加工費一樣。

但銀匠鋪在重鑄碎銀子的過程中,經常會做一些手腳,有的偷工減料,有的以次充好,甚至還有的往裏面加鉛的。

這就導致民間交易的碎銀的純度比官銀還要低,而且成色也不如官銀。

古代沒有驗鈔機,也沒有現代的輔助工具來鑑別,只能透過聽聲、掂重、辨色、用牙咬等方式來了解銀子的成色與純度。

其中用牙咬是最常用也是最簡單的方式。

古代銀錠的銀含量普遍較高,至少在90%以上,大都在95%~99%的範圍,且各個時期銀錠的含銀量(成色)並沒有隨年代而有顯著的變化,儘管有一定的波動。銀錠中的雜質元素主要爲鐵、鉛、金、銅。

宋代五兩銀錠

銀錠中的鐵雜質含量或高或低,但不是每個銀錠都能檢測到鐵雜質,且同一枚銀錠,常常是有的部位有,並且較高,而有的部位就測不到。

銀錠中的鉛含量,在清代之前較爲明顯,但含量不高,大致在0~1%,最高也不超過2%清代以後,銀錠中幾乎測不到鉛。這是因爲古代煉銀皆採用灰吹法提煉,但鉛在銀中的溶解度很低,最高爲1.5%,因此,理論上在正常情況下銀錠中的雜質鉛含量不超過1.5%。清以後,隨着白銀貨幣化程度的提高,銀錠被反覆重熔、去雜、澆鑄的概率增多,因此,鉛含量普遍極低。

金含量在唐、宋、金、元時期的銀錠中較爲明顯,檢測數據爲0.7%~1.7%明代,僅個別銀錠中發現金成分,含量爲0.5%~0.8%清代、民國時期的銀錠未檢測到金。

、古時沒有很好的金屬提純工藝,所以沒有99%以上純度的銀子。現存的古代銀錠純度大多在70——90%間。

2、“十兩銀子”指的就是重量是十兩,但當時的“兩”與現在的“兩”是不相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