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聚美館>智慧生活>心理>

音樂的表現意義是什麼

心理 閱讀(1.76W)
音樂的表現意義是什麼

美國著名作曲家科普蘭問“音樂有意義嗎” 當然。海頓說:“藝術的真正意義在於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而音樂作爲藝術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我們生活和心情的調節劑,也是我們心靈的彼岸,精神的家園。莊重肅穆的音樂使人沉穩如山,輕快活潑的音樂使人飄忽如雲,舒緩悠揚的音樂使人心靜如水。它是你急噪不安時的一針鎮定劑,是你憂傷感懷時的一抹笑容,是你灰心沮喪時的一句鼓舞,是你的幸福。

德國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認爲:音樂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學更高的啓示。誰能說透音樂的意義,便能超脫常人無以振拔的苦難。說明音樂具有感化人、塑造人、拯救人的作用。人們在進行強體力勞動時,爲了減輕精神上的負擔,發出“杭唷!嗨唷!”的聲音,特別是在集體勞動時,更有用歌唱的節奏來統一步伐和着力點的作用。勞動號子就是這樣產生的。另如持續時間較長的重複性勞動,爲避免單調及精神上的疲勞,人們也會自然地發出種種歌聲來調劑精神。如採茶、放牧、搖船、插秧等等,雖節奏並不一定與勞動動作合拍,但因有了歌唱的調節, 就會使人感到輕鬆和減少寂寞感,枯燥感。

中外許多著名的學者,在平時大多都是音樂愛好者,或是兼有音樂家的才華,在音樂藝術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下,使他們在科學上、學術上的成就,有着一定程度的相互影響作用。如天王星發現者是美國威廉·赫歇爾,他常常在巴黎聖母院舉行音樂會如法國思想家盧梭,還編寫了符號譜及音樂辭典,他說:“我在科學上的成就,很多是由音樂啓發的”更如愛因斯坦還是小提琴演奏家,巴爾扎克、高爾基他們都是音樂愛好者。

當我們在非常愉快的時候,會一面唱着歌,一面手舞足蹈地跳着舞。當我們在非常鬱悶時,忽然一支優美動聽的旋律飄至耳畔。煩惱、不快立刻煙消雲散,無有蹤跡。

當男女之間欲表達愛慕之情的時候,會發自內心的歌唱。例如我國家喻戶曉的著名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以“相愛”爲內容的第一樂章,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獨奏的長笛在輕柔的絃樂背景上奏出明亮、秀美的曲調,雙簧管奏出優美迷人旋律。顯示出一派風和日麗、鳥語花香、春光明媚的江南景色。這是一個愛情的主題,它美麗動人,表現了梁山伯、祝英臺真摯、純樸的愛情,大提琴與小提琴的真誠對答,描述了草橋結拜的情景。之後,樂隊和小提琴相互補充,使愛情主題更加熱烈、愉快。這是熱情的、真摯的、誠懇的發自內心的愛情之歌。

當自己的親人朋友遠離身邊的時刻,出於誠摯的想念,以及期望重逢的心情,於是寄情於歌,這又是大多數抒情歌曲產生的由來。例如,我國著名詞曲家王立平先生《駝鈴》運用音樂的素材把壓抑、深情、欲說又止的送戰友踏征途的依依惜別之情描寫的淋漓盡致,同時又表達出“當時夜半北風寒,一路多保重”的戰友深情和革命友誼。

在人們集體生活中,常有集會活動,如示威遊行、列隊行進、集體操等等。這時,大家唱着節奏鮮明、音調雄健有力的歌曲,以壯聲勢,並寄於感情。這又是軍歌,進行曲以及隊列歌曲產生的由來。

人們爲了調劑精神,在吃飯、飲茶、休息之時,同時聽聽輕鬆愉快的音樂,使人精神格外爽健及增加愉快情緒,這又是古代宴樂和今日餐吧、酒吧、咖啡吧產生的原因之一。即使是在喪失親人、摯友或失去心愛的東西時,在悲痛欲絕的情況下,也會連哭帶唱地、情不自禁地歌唱,這又是悲歌、悼歌、葬歌、哀歌產生的由來。

人們爲陳說某個故事或某個生動情節,常常夾唱、夾白、夾抒、夾敘的方式來表達,這又是長篇敘事歌以及曲藝音樂產生的由來。

每個人對音樂有不同的目的,真正的樂迷是要去欣賞,音樂人是要去創作,大多數人是要拿來休息,甚至娛樂,一些從事音樂行業的人是爲了生計,有些人甚至是用來當做人際交往的手段。音樂作爲其藝術職能的角色在慢慢減弱,這在現今的商業社會看來是無可避免的。而那些真正引起共鳴的高質量的音樂作品所佔比例也下降了。音樂的屬性在更多的人眼裏被轉爲歌,是用來拿以娛樂的。這是可悲的,音樂在某種角度來看是被人們越來越不當回事兒了。

人們對音樂口味的選擇也呈金字塔的形狀。大多數人會選擇趨從流行,因爲它們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感受更難於去欣賞的,甚至沒有意識去了解更好的音樂作品,更甚至沒有渠道去了解。

音樂有促進人們智力發展的作用。透過音樂能鍛鍊人們想象力豐富,思維能力的發展,五官四肢靈敏協調反應迅速、再造想象及創造性思維的增強,在熟練遷移、觸類旁通的作用下,使音樂以外的其它學科的感知和研究,也有着促進功能。對音樂欣賞來說,也有不同程度的促進智力作用,而且在愉快輕鬆的氣氛下自然而然的獲得。因爲聽音樂時,大腦不會是空白的,必有種種多變的活動形象會泛映在腦海裏。有時還會隨着音樂,使人宛臨其境,隨音樂的音響,在內心裏有種種喜怒哀樂的感情細流泛上心來。這種藝術的感情語言是非常微妙,它不可能只用文字及語言所能形容的。它可以從一星半點的標題啓示下,進行豐富的生活聯想,並循着標題啓示,有着更擴大、更延伸的再造想象因素來“自圓其說”。這種從一點而至多點,從一線而至多線的想象,也即是音樂欣賞時的創造性思維了。並且是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相結合在一起的,是多路思維、立體思維、美感思維相交叉在一起的。也是一種進階的思維活動。當聆聽一曲、十曲、百曲...之後,人們的想象力的鍛鍊增強了,思維方式活躍了,思維反應靈敏了。這樣,不是使人聰明起來了麼?正如當代傑出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所說一樣:“想象比知識更重要,因爲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動着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 音樂對人們道德、意志、品格、情操來說,也會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情況下有所影響。雖然,不能完全象我國古代儒家那樣,把音樂藝術對道德的作用擴大到相當巨大的地位,正所謂“樂者,德之華也”。“審音而知樂,審樂而政”等,但多聽高尚的音樂,確實會使人們的情趣高潔起來,多聽鏗鏘雄壯的聲音,也會使人們意志堅強起來,情緒高昂起來。因爲它是人們精神狀態的一種反映,當然,黃色的、低級情的、庸俗的音樂,也同樣會在潛移默化過程中,使人意志衰退、情趣低落,甚至陷入想入非非的魔陣之中。

音樂是情感的藝術,任何一首歌曲或樂曲都是藝術家的情感產物,它透過音樂特有的方式來表現或活潑或婉轉或莊嚴或淒涼的情感,使人們從中受到美的薰陶和情操的冶煉。“樂由情起”這是說音樂由情感而起,也正是這種“情”牽動着聽者的那顆心,使之受到美的感染,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柏拉圖是在超感覺的“理念”世界中尋求音樂的美,認爲它來源於心靈的智慧和善良,所以能夠深入人心,起着美化心靈的作用。而亞里斯多德則在現實世界中探求美的客觀規律,認爲音樂是模仿的藝術,它模仿人的動作和心理活動,是爲了表現人的本性,是“心靈的智慧”和“模仿的藝術”。音樂是一種善於發現和激發感情的藝術,可以說,音樂欣賞的過程是感情體驗的過程。

有的人說:音樂的意義是把自己內心深處的種種隱幽表白與世人,渴望有人能夠理解。

有的人說:音樂的意義是表達自己對外部世界的一種認識,在表達中深化這種認識,不斷地接近真理。而音樂真正的意義在於你在沉淪的時候音樂讓你奮起,讓你在迷茫的時候使你振作。讓你在痛苦的時候助你堅持。讓你在快樂的時候感受激昂。音樂一直都在我們身邊。

音樂的意義在於能夠產生共鳴。能夠在不同的人身上喚起同樣的情感,在於能夠喚起人們心中最深的那份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