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聚美館>智慧生活>心理>

儒林外史15個人物性格特點及事件

心理 閱讀(6.05K)
儒林外史15個人物性格特點及事件

1、嚴致中:

嚴致中是一個貢生,經考選等方式進入設於京師的國子學以後就稱爲貢生。

2、沈瓊枝:

沈瓊枝是教書先生沈大年的女兒遵父命嫁給鹽商宋爲富爲妻,後來離開了家算是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3、陳四老爺陳木南:

太平府人。住在南京,寓在東水關董家河房。和表弟徐九公子借銀子去結交妓女,後欠了債務還不了就跑到福建去找表弟。

4、范進:

南海人,進士,官至山東學道。范進時年五十餘歲,連秀才都沒考中,家中窮困不堪,他臘月還穿着單衣,凍得他直打哆嗦,廣東雖然氣候溫暖,但臘月時節溫度也不高。周進見到他,便想起了自己當年的慘狀,在惺惺相惜之下,將他錄取爲秀才,後來又將他錄取爲舉人,因此上演了一出“范進中舉”的癲狂鬧劇。

5、匡超人:

匡超人原名匡迥,號超人,溫州府樂清縣人。小說在匡超人的行爲描寫中大致可以分爲兩種,一是表現質樸孝順的匡超人,二是表現泯滅人性的匡超人。他本是一個淳樸的農村少年,爲人乖巧、做事勤快,其對父親的一片孝思,亦令人感動、小說最初對匡超人的行爲描寫是表現他純樸孝順的一面。

6、蘧公孫:

蘧公孫本名蘧來旬,字酰夫,浙江嘉興人。因爲祖父蘧祐做過南昌知府,所以被稱爲“蘧公孫”。小說中,他首次出場是在第八回《王觀察窮途逢世好婁公子故里遇貧交》。蘧公孫的人物原型是吳敬梓的好友李本宣。

7、楊執中:

楊允,字執中。是《儒林外史》中的一個重要人物,從第九回在二婁公子和鄒吉甫的談話中被提起,一直到第十三回退場,在近五回的篇幅中都有楊執中的出現。從人物塑造的角度來看,身爲名士的楊執中是書中性格鮮明的一個人物,並在全書中擔當了某些“極重要的諷刺主題”。

8、王冕:

王冕在小說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整個小說的人物塑造上,他奠定了作者理想人物的基本特點,正如回目所說“說楔子敷陳大義,借名流隱括全文”。王冕作爲一個士人作爲一個“名流”,在他身上體現着中國士人的精神。

9、鮑文卿:

鮑文卿做過安慶崔按察的門人,家中幾代戲行。後來自己成立了戲班子,經常在杜家兄弟家活動。

10、周進:

從這周進個人物身上,我們可以看出科舉制度對文人的毒害之深。它深深的腐蝕着文士的心靈,使一些文人因迷戀舉業而完全被動地失去了自我。作者以其悲憤和辛酸的筆觸,寫出了他們在人格意識方面的扭曲與墮落。

11、湯奉:

如果可憐的讀書人一旦考中了進士,便可以名正言順的踏入仕途。而那些原本可憐的讀書人一旦做了官,很快便會成爲貪官污吏。其中湯奉就是個典型的例子。這些官吏就憑藉科舉得意,升官發財,作威作福:而貪狠、蠻橫則成了他們的共同特徵。這就進一步暴露了科舉制度的罪惡,同時也反映了當時整個封建官吏政治的腐敗不堪。

12、馬靜:

科舉既然成了讀書人獵取功名富貴的唯一手段,八股文自然就成了文章的正宗。於是無數的封建文人,孜孜不倦地鑽研八股文,其中最虔誠的八股制藝信徒當屬馬靜了。這不僅寫出了馬二先生之流受害而不自覺,而且也點出了他們不自覺的原因,正在於舉業是他們能做官的唯一途徑,這就觸及了封建社會的根本弊端:以腐朽的科舉制度選拔人才的不合理性

13、杜少卿:

《儒林外史》中不僅有對儒林醜類的揭露和諷刺,而且有對正面人物的肯定和歌頌。作者肯定的最多的是那些不慕功名利祿的知識分子,杜少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杜少卿輕視禮教,反對歧視婦女,反對納妾,具有初步的民主主義思想。他仗義疏財,平等愛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

14、王惠:

南昌太守王惠,也是一個貪官的典型。在他被任命成爲南昌的知府時,他不關心民生生計,不關心有什麼冤情案件。而是瞭解這個地方有什麼人情可以靠的上,本地有什麼吃的玩的,有什麼特產,甚至於哪些案件可以通融一下。隨後他把府衙內的六房書辦全都集齊了,瞭解府衙內所有差事能得多少的餘利,最後還讓大家把錢財充公。一時之間,百姓們被嚇得被打的魂飛魄散,每日都戰戰兢兢,令人諷刺的是,在朝廷考察時,竟然被認爲是第一能員。

15、魯編修:

魯編修是一個貧困潦倒的“窮翰林”,以能進入翰林院爲榮。透過科舉進入仕途的,所以他希望自己後繼有人,但是,可惜的是他只有一個女兒,所以從小就把女兒當兒子教,希望可以寄託一點自己的希望。但是女兒家終究是不能參加科舉不能入世的,雖然魯小姐學問了得,只可惜不是男兒身,不然“幾十個進士、狀元都中來了”。既然女兒不能去考試,就希望能招個好女婿,替自己了了這份心願。於是找了個所謂的“名人之後”的蘧公孫,“料想公孫舉業已成,不日就是個少年進士”,沒想到這蘧少爺卻是個“雅人”,對於科舉這等“俗事”並不爲意,不僅小姐傷心,連魯編修也深感後繼無人

1、王冕,歷史上真實存的,作者對人物進行了改編。他具有作者理想人物的基本特質。王冕作爲一個士人作爲一個“名流”,在他身上體現着中國士人的精神。

2、周進,對科舉考試極爲熱衷至癡狂,可惜人到花甲卻連個秀才都沒中。後幾個商人出於憐憫,湊錢幫這個可憐的老頭兒捐了個監生。周進欣喜不已,後來藉着監生的身份,他居然中了舉人,接着又中了進士。

3、范進,時年五十餘歲,窮困不堪,臘月還穿單衣,凍得直哆嗦,周進因他想起自己當年的慘狀,便將他錄取爲秀才,後又錄爲舉人,上演了一出“范進中舉”的癲狂鬧劇。

4、嚴致和即嚴監生,嚴監生就是書沒讀過太多,他這個監生也是花錢捐來的監生。極爲節儉,死前仍唸叨着燈中的兩莖燈草,嚴監生怕費油以致到死都難以閤眼,直到趙氏挑去一根,他嚥下最後一口氣。

5、嚴致中,是一個貢生,社會地位相對較高,瞧不起自己的胞弟嚴監生,他是一個十足的衣冠禽獸。編造了一段與湯知縣相遇的故事,還誇讚湯知縣的爲人,只是爲了顯現對湯知縣的瞭解。

6、匡超人,他本是一個淳樸的農村少年,爲人乖巧、做事勤快,其對父親的一片孝思。在流落他鄉時,他受社會影響逐步發生了變化。後一步步走向墮落。他吹牛撒謊,鑽取功名,賣友求榮,忘恩負義,變成一個衣冠禽獸。

7、沈瓊枝,沈瓊枝是教書先生沈大年的女兒,遵父命嫁給鹽商宋爲富爲妻。但到了鹽商宋爲富府上之後,才知道是一場騙局,鹽商宋爲富原來是娶沈瓊枝爲妾。瓊枝父狀告宋爲富,宋重金賄賂知縣,把沈大年押回常州。沈瓊枝帶着金銀細軟獨自去往南京,開始了她新的獨立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