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聚美館>智慧生活>心理>

寫蘇軾的散文

心理 閱讀(1.42W)
寫蘇軾的散文

三蘇祠坐落於成都南去二百餘里的眉山紗縠行內。始建於北宋,明代洪武年間,人們爲了紀念北宋文豪“三蘇”父子,就地改宅建成祠宇,現爲清康熙四年(1665年)重建遺存。

踏過瑞蓮亭,百坡亭,披風榭,我在東坡坐像前駐足,凝視東坡悠然獨坐於盤石上,岸幘寬襟、面帶微笑,三綹鬍鬚飄灑胸前,形態若仙,彷彿正與你談古論今,其神韻如《前赤壁賦》所言:“浩浩乎如馮虛御風……飄飄乎如遺世獨立……”

蘇軾是一代英才,詩詞和散文在前人的優良傳統下“變化縱橫”,取得很高的成就。他自幼聰慧,7歲知書,10歲能文。嘉祐二年,蘇軾、蘇轍兄弟二人同榜考中進士,名震京師。

蘇軾21歲離開眉山,除安葬父母返回外,再也沒有回過這個地方。

蘇軾的一生跌宕起伏而不失政治理想,官至翰林學士、端命殿侍讀學士,還做過兵部和禮部尚書,後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受到打擊,又因爲“烏臺詩案”被捕入獄,一貶再貶,官越做越小。但他樂觀曠達,倔強豪放。

“烏臺詩案”後,謫居黃州(今湖北黃岡)任團練副使,他內心複雜矛盾而又隨緣曠達,“此去聲名不厭低”便是他內心的真實寫照。到任不久,他便忙着在黃州開墾了大片土地,耕耘收割,“東坡居士”的雅號在此得來。

在黃州這個時期,是蘇東坡人生的低谷,但卻是一生中創作的高峯,《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等佳作流傳至今,千古傳誦。據說深受吃貨喜愛的“東坡肉”也是這時琢磨出來傳授給民衆的。

他的詩詞《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生動形象地描寫了自己從30裏之外勞作的沙湖回黃岡的情形,途中遇雨,同行人沒帶雨具,皆現狼狽相。“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這似乎也隱喻了東坡獨自在風雨人生中策馬前行,漸行漸遠的命運沉浮。

蘇軾的一生歷經坎坷仍堅守爲民情懷,所到之處,無不勵精圖治,造福當地百姓,“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杭州築堤、徐州抗洪、惠州引水,到處都傳誦着他的功績。河北定縣現在還流傳着他爲推廣新式農具所編撰的《秧馬歌》古儋州的少數民族,也曾接受過蘇軾語言、文化的傳播

蘇軾雖然在政治境遇中險隘重重,但在文學創作上卻碩果累累。

他一生爲我們留下了2000多首詩,300多首詞和卷帙浩繁的散文作品。蘇軾的詩歌清新自然,妙趣橫生,逢源自始,似信手拈來,亦莊亦諧,大巧若拙,與黃庭堅並稱“蘇黃”,是宋詩走向成熟的標誌。其代表作品有《飲湖上初晴後雨》《海棠》《題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等。

蘇軾的詞對題材、意境、風格、語言和技巧都進行了大膽開拓與創新,與南宋的辛棄疾並稱爲蘇辛詞派,開一代豪放詞風。其代表作有《念奴嬌·赤壁懷古》《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記夢》《水調歌頭·丙辰中秋》等。

蘇軾的散文如行雲流水,自然天成,與歐陽修並稱“歐蘇”。如《石鐘山記》《放鶴亭記》《赤壁賦》《後赤壁賦》等皆爲傳誦名篇。他的文學思想強調“有爲而作”,崇尚自然,“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

蘇軾的書法頗得家學真傳,卓有成就。《醉翁亭記》《豐樂亭記》《表忠觀碑》《柳州碑》爲三蘇祠館藏四大名碑,碑文爲楷書,扁闊中肥,俊秀端莊。他的行書碑帖,楚頌帖,書風凝重厚實,豪邁雄逸,姿態橫生。黃庭堅評東坡文雲:“筆圓而韻勝,兼以文章妙天下,忠義貫明,本朝善書,自當推公爲第一。”

他是文人畫的開創者,善畫枯木絲竹,兼擅人物花鳥,尤善畫佛,以畫竹聞名,是湖州墨竹派創始人之一。他的墨竹,運筆清拔,英風勁色,使人應接不暇,枯槎壽木,絲竹斷山,放筆直取如入風煙無人之境。現存的有《枯木竹石圖》《瀟湘竹石圖》,爲世人矚目,被列爲國家珍寶。

三蘇父子居功至偉,貢獻卓著,尤其是蘇軾,才華橫溢,雄視古今。蘇軾的一生,從眉州到京城,從京城到黃州、杭州、惠州、儋州,憂心世間疾苦,把心中的悲歡都化作萬古流芳的詩稿,灑在大宋江山的濛濛細雨裏,“一蓑煙雨任平生”,在苦雨悽風中踽踽獨行。他走成了曠達灑脫的凜然正氣,走成了詩書文章的千載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