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聚美館>智慧生活>心理>

元代茶具最有名的是

心理 閱讀(1.42W)
元代茶具最有名的是

龍泉窯青釉褐斑高足杯

敞口,直壁下收,喇叭形高足。通體青釉之上點綴不規則的褐色斑點。青釉褐斑工藝最早見於晉代,元代在青釉、青白釉等多種器物上有這種做法。

景德鎮窯青花花卉紋盞託

盞託爲一套茶具。盞撇口,弧腹,小圈足,足底有乳狀臍。托盤敞口,中間盞座凸起,高足外撇,足內無釉。盞內壁口沿繪卷草紋,內底飾纏枝花卉,外壁繪纏枝菊,托盤內繪有纏枝牡丹,外繪蓮瓣紋,頸部繪重疊蕉葉紋。青花呈色濃豔。胎質堅硬,釉色白中閃青。

景德鎮窯青白釉串珠紋玉壺春瓶

撇口,細頸,鼓腹,圈足。通體施青白釉。採用貼花和串珠式裝飾手法構成覆鍾紋和如意雲頭紋,並飾“壽比南山”和“福如東海”的吉祥語。腹下部貼有花卉裝飾。串珠式裝飾技法在元青白瓷中比較少,故此器是研究元青白瓷裝飾題材和工藝的珍貴實物資料。

景德鎮窯青花鴛鴦戲水玉壺春瓶

撇口,細頸,垂腹,圈足。內口沿繪如意雲頭紋。頸部爲纏枝花卉,頸腹之間飾一週幾何紋,腹部主題紋飾繪兩鴛鴦遊弋於蓮池之中,其下繪卷草紋,頸繪變形蓮紋瓣,足壁是重疊覆蓮。用國產青料繪畫,青花色調淡雅。胎質細白,釉色細潤,白中閃青,工藝精湛,反映出元代景德鎮制瓷工藝的水平。

磁州窯白地黑花人物詩文罐

小口,短頸,豐肩,鼓腹,平底。4道弦紋將紋飾分爲3部分,肩部用黑彩繪嬰戲蓮紋,下腹繪折枝花卉,中腹部題草書七言絕句詩一首:“尋慎悟入蓬萊搗(島),香花不斷松花老。採芝何處未歸來,白雲滿地無人掃。至元十八年。”黃褐色釉,胎質較粗。現存元代用詩文作裝飾並有年款之器甚少,彌足珍貴。

景德鎮窯青花束蓮紋梨式壺

直口,垂腹,平底無釉。彎流,曲柄,柄上附小圓系。腹部繪束蓮紋,流繪火珠紋。胎骨緻密潔白,釉質細潤,青花色澤濃重,白釉閃青。梨式壺始見於元代,流行於明代,因形似梨,故名。

景德鎮窯青白釉僧帽壺

口似僧帽,束頸,鼓腹,圈足。流作鴨嘴形前伸,蓋爲珠形鈕,平置於口沿之內,扁平柄上貼塑雲頭形花片。胎質細白,釉面瑩潤,造型雅緻。僧帽壺一般爲僧侶做法事時所用,是元代的創新品種。明朝永樂、宣德年間有景德鎮燒製的甜白釉、紅釉及青花僧帽壺。

景德鎮窯青白釉多穆壺

壺身呈圓筒狀,上小下大,器身上、中、下、左、右各飾有一條凸起的條帶,模印凸起蓮瓣紋,線條流暢自然。方形流,扁條形曲柄。通體施青白釉,釉色晶瑩,胎質細膩潔白。該器型爲仿蒙古傳統器物造型,只是將壺身換了個方向,裝上流,是體現元大都中原文化與草原文化匯聚、融合、發展的珍貴實物資料。此器物蒙、藏皆用,是用來裝、拌酥油茶的器皿。將茶磚煎成濃茶時,倒入少量酥油、鹽,有的還加一些牛奶等其他佐料,現在亦有加味精攪拌至茶和酥油交融即可,是蒙、藏同胞生活的必需品

鈞窯天藍釉水丞

收口,垂腹,圈足。通體施天藍釉,釉不到底,口沿釉垂流呈現胎體顏色。造型別致。

元代版圖的擴大,密切了國內外各民族的聯繫和交往,特別是對外貿易的興盛,這無疑促進了陶瓷茶具的產量。在中國的陶瓷史上,元代也是一個承上啓下的重要時期。承上是指由於外貿的需要,北方地區主要的瓷窯,如定窯、磁州窯、鈞窯等以及南方的龍泉窯、景德鎮窯等,仍保持着原來的釉色特質繼續生產啓下是指元代中期以後,代表時代特色的青花瓷、高溫顏色釉瓷等燒製成熟,影響着明代以後的中國陶瓷發展。另外,陶瓷茶具逐漸重視裝飾,對明代彩繪茶具的發展產生一定影響。

元代茶具最有名的是

元代茶具青花八棱執壺 元青花釉裏紅開光縷花罐 元青花高足杯 元代高足杯 元代龍泉窯青釉茶盞 ,到了元代,人們開始飲散茶,民間有了用沸水直接泡茶飲用的方法。由於泡飲散茶的過程比較簡單,所用的茶具較元代以前大大簡化。在元代茶具主要爲壺、高足杯、茶盞、盞託、茶罐等。元代的飲茶方式和茶具的發展介於唐宋與明清之中,在中華茶文化的發展中起着承上啓下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