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聚美館>智慧生活>心理>

南通寺廟排名前十名

心理 閱讀(1.35W)
南通寺廟排名前十名

1、南通狼山廣教禪寺

廣教寺位於江蘇省南通市南郊的狼山,在中國佛教史上,狼山是大勢至菩薩的道場,爲中國佛教“八小名山”之首。廣教寺被國務院列爲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廣教寺位於江蘇省南通市南郊的狼山風景區之中,是國務院確定的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2012年10月入選“中華佛教100名寺”。狼山是江蘇省著名的自然風景區,江蘇的遊覽勝地,由狼山、馬鞍山、黃泥山、劍山和軍山組成。五山呈弧形排列,綿延3.6公里,總面積98.43公頃。

2、南通市天寧寺

南通天寧寺是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通天寧寺始建於唐朝,是南通年代久,規模較大而又儲存較好的一座佛教寺院。它是南通江海地區現存的三座唐寺(狼山廣教寺,如皋定慧寺,南通天寧寺)之一。天寧寺現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寺內光孝塔位於西北隅,其歷史最久,有“未有城,先有塔,前人就塔建城”之說,此塔建於公元864年,塔身頎長玲瓏,爲濠河西北一景。天寧寺原系奉聖寺,居州治之西政和間(公元1111年—1118年)遷天寧禪寺併入報恩光孝,後以天寧禪寺通稱。

3、南通市如皋定慧禪寺

定慧禪寺初建於隋朝開皇十一年(公元591年),是一座建築風格獨特的山門北向的千年古剎。定慧禪寺位於如皋古城的東南隅,泮池路2號,佔地面積約16畝,據唐代道宣和尚撰寫的《續高僧傳》記載,隋開皇十一年十一月,晉王楊廣(即後來的隋煬帝)在揚州金城殿設千僧會,佛教天台宗實際開創者智顗大師應邀赴揚州授菩薩戒,途徑如皋,誅茅建寺,取名定慧寺,同時建七級寶塔一座。

4、如皋市九華地藏寺

九華地藏寺始建於南宋隆興年間,距今已有800餘年歷史。現建有明三暗五老式大殿一座,內塑地藏王菩薩像,右豐都帝,左東獄帝十王殿十間,殿內塑十殿閻王像,文武判官,夜叉小鬼千姿百態,栩栩如生西廂樓房十二間,上層僧人宿舍,下層營業用房東廂四間,設供多佛,佛道並存。自古就有“去狼山燒香,不到九華地藏寺,功德只有一半”的說法。該寺暮鼓晨鐘,香菸繚繞,與南通狼山廣教寺遙相互應。

5、南通市通州區南山寺

通州區南山寺一期規劃用地48、5畝,控制用地100畝。整體建築按照明清風格設計,分三條軸線,中軸線上設 計建造牌坊、天王殿、放生池、大雄寶殿和萬佛殿。東軸線設計建造多寶財神殿、通州塔、觀音殿、藥師殿和方丈樓。西軸線設計建造帝釋殿、地藏殿、極樂水院、極樂樓和藏經樓。目前已經建好的有天王殿、放生池、大雄寶殿、觀音殿、鐘樓、鼓樓、法物流通處和廂房兩幢。正在建設的有帝釋殿,多寶財神殿和通州塔,準備開工建設的有牌坊、極樂樓、藥師殿等。

6、南通市峨嵋山普賢寺

峨眉山普賢寺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是南通著名的佛教聖地之一。寺廟佔地約35畝,建築面積約15000平方米,總投入約5000萬元。寺廟內分別建有普賢殿、萬佛殿、大雄寶殿、藏經閣、東西廂房、素齋樓等建築,有提供信徒修養身心的佛法堂、放生池、誦經閣等設施,寺廟給人以規模宏大、富有內涵的整體感覺,每逢農曆初一、十五來此進香、朝拜的信徒更是絡繹不絕,近年來峨眉山普賢寺已成爲南通佛教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今後必將成爲我們南通城又一個新的旅遊景點。

7、南通市海安縣廣福禪寺

廣福禪寺,古名廣福教寺,俗稱東寺,始建於唐貞觀年間,國家3A級旅遊景區。寺院坐落於江蘇省海安縣縣城東北郊的明道村。寺院南臨新通揚運河,西南倚鳳山及韓國鈞先生的墓區,西側是規劃中佔地數十畝的鳳山公園,東北近秀麗的紫石中學,東爲寬闊的鳳山大道,加之聞名的海安十景之一“鳳山早”,寺院內莊嚴的晨鐘暮鼓,幽雅別緻的周邊環境,使得廣福禪寺成爲海安一處極好的風水寶地。

8、海門市法光寺

法光寺位於“鳳城福地”餘東鎮,始建於明代萬曆年間(1573-1620),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是海門市境內唯一留存的明代古剎,歷來香火旺盛。海門市佛教協會設於本寺。法光寺的前身原是一座道觀--東嶽廟,又稱東皇廟,後又建成大雄寶殿並塑東嶽大帝。嗣後陸續建後殿、山門、東西側殿等,房屋40餘間,佔地600多畝,成爲通東地區規模較大、盛極一時的廟宇。1984年起,餘東鎮政府先後撥數百萬元專款對寺廟進行修繕。

9、南通市通州區香光寺

江海名剎——香光寺,位於國家衛生鎮二甲鎮龍遊河畔,建有石牌坊、九龍壁、山門殿、天王殿、鐘樓、鼓樓、大雄寶殿、玉佛樓、三聖殿等建築物3000多平方米。寺內佛宇樓閣金光閃耀,綠樹成蔭,花香氤氳。其中漢白玉浮雕九龍壁,生動凸現,有破壁欲飛之勢,雕刻工藝在江海佛門獨樹一幟大雄寶殿爲仿宋宮殿式建築,金碧輝煌,巍峨壯觀玉佛樓供奉的玉佛和寶鼎,造型俊美、工藝精湛山門殿外兩座10.5米高的鐘樓,難得一見寺中收藏的漢白玉臥佛、千尊木刻佛像、漢代銅佛像、大明宣德觀音銅像,均爲稀有寶佛。

10、南通市海安縣鎮海禪寺

鎮海禪寺乃是古鎮李堡的著名古剎。始創於明神宗年間。因太子朱潛“棄帝位而明高志,建寺院以撫民心”之緣修建而成,原址建在李堡泰山之上,佔地三十畝,寺凡三進。規模宏大。寺內站立觀音像爲當時少有,寺內一棵銀杏樹數人合抱不下,望及18裏。寺內一口青銅大鐘,亦聲及18裏,爲當時周邊信衆計時之準。足見其影響之大,歷史文化底蘊之深厚。後毀於抗日戰爭時期。恢復宗教政策後,恢復重建了海安第一座寺院——唸佛堂,後於1995年更名爲鎮海寺,經過逾二十年的努力,初具當年鎮海寺的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