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聚美館>智慧生活>心理>

朱元璋後悔殺劉伯溫嗎

心理 閱讀(2.3W)
朱元璋後悔殺劉伯溫嗎

應該是不後悔殺劉伯溫的。因爲自古以來就是功高蓋主的人都沒有好的下場。所謂狡兔死,良狗烹。從朱元璋殺胡惟庸和藍玉可以看成對威脅大明政權的從不心慈手軟,都是殺的乾乾淨淨。

以劉伯溫的智謀蓋世,引起朱元璋的極大猜忌,不留後患,所以劉伯溫必死無疑。

作爲一個建立了全新政權的人來說,朱元璋的能力是不需要質疑的,但是與治國平天下的能力想比,他的心眼兒就要小得多,而且他不僅是個小心眼,還十分多疑。

作爲一個上位者,他的下面有很多幫他打天下的干將, 戰爭時期他需要依靠這些下屬,但是當天下平定之後,他就開始疑心這些屬下會造反,於是一個又一個優秀的人才死在了他的猜忌之下,真的就是鳥盡弓藏。只是,殺了這麼多人他的心裏也不是絲毫沒有感觸的,有時候他也會後悔,其中一個讓他後悔的人就是劉伯溫,這個被後世稱之爲“神仙”男人

劉伯溫出山之後入了朱元璋的麾下,成爲他手中一柄利劍,有了劉伯溫的輔佐,朱元璋征戰天下的進程快了不少,他也知道劉伯溫對自己的重要性,將他視爲自己的“張良”。天下平定之後,如果劉伯溫能夠就此隱退不問世事,說不定能夠保住一命,可是他算盡天下卻沒有算清朱元璋的本性,最終爲明朝的江山立下了汗馬功勞的他還是被自己的領導者毒殺。

根據歷史記載,當時朱元璋對位高權重的丞相李善長心懷不滿,想要找個機會將他扳倒,正好李、劉二人不睦,他便想讓劉伯溫出面來對付丞相。可是劉伯溫也不傻,現在處理了自己的對頭,說不定什麼時候就輪到自己了,所以他並沒有因爲自己的私人關係就幫皇帝對付大臣,而是勸諫皇帝,說李丞相是開國元勳,地位、作用都是不一般的,貿貿然處置對朝廷不利,想以此保住李丞相。

他此舉看似是幫了李丞相,但何嘗不是幫助了自己呢一旦打壓功臣的局面開始,那必定是脣亡齒寒的下場,他也脫不了,所以他自然不會幫皇帝去對付重臣。而他對皇帝的疑心已經無可奈何,在第二年告老還鄉了。

這個時候劉伯溫已經意識到自己身處的危險境地了,處處小心行事,但是皇帝並不放心,在他告老還鄉之後還把他的兒子留在京中當官,說是照顧功臣的後代,但其實是拿劉伯溫的兒子當成了人質,以防他造反。

可惜的是劉伯溫最終還是沒能逃脫厄運。明朝剛剛建立的時候,皇帝四處挑選丞相的人選,當時他屬意胡惟庸,並且詢問了劉伯溫的意見,可是劉伯溫並不贊同,於是胡惟庸就沒能夠當上丞相。後來胡惟庸知道這件事後就對劉伯溫懷恨在心,一直伺機報復。

當時有個叫談洋的地區,鹽販、盜賊都聚集在那裏,是個黑色地帶。劉伯溫雖然已經退出了朝廷,但是依然心繫百姓,所以他就讓自己的兒子代替自己上了一個奏章,建議朝廷應該在這個地區設立巡檢司,加強管理。

本來一片好意,但是禁不住有心之人的惡意誹謗啊!

胡惟庸知道劉伯溫讓兒子代替自己上奏之後,便指使刑部尚書向皇帝上奏,稱談洋依山傍海,風水極佳,有着君王之氣,劉伯溫關心這裏是想在百年之後葬在這裏,百姓們不答應,他才向皇帝建議設立巡檢司的。

這一下子算是戳中了朱元璋的死穴,他當即剝奪了劉伯溫的官祿。

劉伯溫知道這位皇帝的小心眼,害怕招來更大的禍害,便親自趕往南京向皇帝解釋。可是偏見已經形成,小心眼兒的皇帝哪裏還聽他解釋!

劉伯溫一心的苦楚無處說,鬱積在心,很快就生病了。這時候胡惟庸來探望他,還帶了一些補藥,可是誰能想到吃過那些藥之後劉伯溫感到胸口彷彿有石頭堵住了一樣,病得更厲害了。病中,劉伯溫再次上書皇帝,希望可以證明自己的忠心,只是皇帝依舊不理會他。

三個月後,劉伯溫病入膏肓,皇帝終於派人去見他了,知道劉伯溫已經病的起不來牀了便讓他回鄉養病,只是回鄉不久,劉伯溫就病逝了。

劉伯溫死後,朱元璋的日子並不好過,以前許多大事都需要劉伯溫幫他拿主意,現在沒了劉伯溫,很多事情的處理起來麻煩重重,甚至更有史書評價說,要不是賜死了劉伯溫,明朝至少能夠多存活100年。當然,不管這種評論其真實性有多少,也無從考證,畢竟劉伯溫已死,但是也從側面充分的說明了其對大明王朝的影響。

據歷史記載,劉伯溫在臨死前,其子劉璉、劉景向劉伯溫呈上有石馬、石獅、石將軍把門、條塊石鋪成的三進三圈墳墓圖,結果,被劉伯溫撕得粉碎,並且對其子說道:“墓地的“墓”就應該上面長草下面落黃圖,要是用石頭來鋪墊,草從哪裏長出來別小看古代人,其造字大有講究深不可測,況且人不能靠造墳墓立牌坊流芳百世。你們可以想一想,張良、諸葛武侯墓又在哪裏,誰能知道”

按遺訓,劉伯溫之墓不砌條石塊石。所以劉伯溫的墓地後世稱之爲——誠意伯墓青草萋萋。

朱元璋很瞭解劉伯溫的才幹,所以一直忌憚他,本來自己的皇位就是搶來的,自然會擔心再被別人搶走,談洋一事只是給他處理功臣重臣提供了一個契機罷了。

不過,殺了劉伯溫,他雖然感覺自己的皇權少了一份威脅,但是也並不是全無悔意。因爲劉伯溫還在朝中效力的時候,很多大事都是他幫朱元璋出主意的,現在昔人已逝,件件大事都需要朱元璋自己定奪,耗費了不少心力不說,有些事的處理上面還有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