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聚美館>智慧生活>心理>

李商隱詩兩首是不是詠懷詩理由

心理 閱讀(2.45W)
李商隱詩兩首是不是詠懷詩理由

李商隱詩兩首是詠物抒懷詩

李商隱雖然在他短暫的四十六年的人生歷程中仕途一直不得志。但他依然是一位關心現實和國家命運的詩人,他的各類政治詩不下百首,在其現存的約六百首詩中,佔了六分之一,比重相當高,表現了李商隱積極的用世精神。

李商隱作了涇元節度使王茂元的幕僚和女婿後,在開成三年(838),商隱赴京應博學宏詞科試,落選後回到安定,也就是涇州,登上了城樓有感,寫下了千古流傳的遣懷詩《安定城樓》:

迢遞高城百尺樓,綠楊枝外盡汀州。賈生年少虛垂涕,王粲春來更遠遊。

永憶江湖歸白髮,欲迴天地入扁舟。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鵷雛竟未休。

既懷着恬淡的心情,又有擔當事業的志氣。

首二句寫景,即景所以生情,以下六句的豪情壯志、無窮感慨都由此生髮。

三、四句先以兩位古人自比。賈誼獻策之日,王粲作賦之年,都與作者一般年輕。賈誼上《治安策》,不爲漢文帝所採納,作者應博學宏詞科試而名落孫山,其心境與賈誼上書未售,同樣縈紆抑鬱。王粲避亂至荊州,依劉表作者赴涇州,入王茂元幕,都屬寄人籬下。用兩位古人的古事,比自己當前的處境和心情,取擬於倫,十分貼切。這是第一層。

五、六句抒露志趣和抱負。作者的遭遇雖然困頓,可是他的凌雲之志,未稍減損。江湖、扁舟乃使用春秋時代范蠡的典故范蠡佐越王勾踐,“既雪會稽之恥”,“乃乘扁舟,浮於江湖”(見《史記·貨殖列傳》)。意謂,自己早有歸隱江湖之志,但等迴天撼地之日,旋乾轉坤之時,頭飄白髮,身入扁舟。永憶江湖,即懷淡於名利之心欲迴天地,即抱建立功業之志。兩者似相反,實相成。這兩句詩,既灑脫,又遒勁。這兩句詩反映了封建社會裏才志之士的積極向上思想,既懷着恬淡的心情,又有擔當事業的志氣。這是第二層。

七、八句借莊子寓言表示自己敝履功名利祿,正告他人不要妄加猜測。

惠子相樑,莊子往見之。或謂惠子曰:"莊子來,欲代子相。"於是惠子恐,搜於國中三日三夜。莊子往見之,曰:"南方有鳥,其名爲鵷鶵,子知之乎?夫鵷鶵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於是鴟得腐鼠,鵷鶵過之,仰而視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樑國而嚇我邪?"

——《莊子·秋水》

這兩句詩,既闡明自己沒有患得患失的私心雜念,胸次光明磊落,淡泊寧靜,爲上面“永憶江湖”句提供有力的論證又表示對世間一切惡濁事物,睥睨蔑視,決不妥協容忍還尖銳地批判那些捧住權位不放的祿蠹,對他們盡調侃奚落的能事。據近人張採田《玉溪生年譜會箋》,作者應博學宏詞試被擯,是由於牛黨的打擊,誠如是,這句詩乃是有的放矢的。這是第三層。

唐代後期,許多皇帝不重求賢重求仙,希企長生。李商隱一再予以冷嘲熱諷。《賈生》:“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借賈誼宣室夜召一事,加以發揮,發泄了對於皇帝不識賢任能的不滿。

賈誼貶長沙,久已成爲詩人們抒寫不遇之感的熟濫題材。作者獨闢蹊徑,特意選取賈誼自長沙召回,宣室夜對的情節作爲詩材。《史記。屈賈列傳》載:賈生徵見。孝文帝方受釐(剛舉行過祭祀,接受神的福佑),坐宣室(未央宮前殿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問鬼神之本。賈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狀。至夜半,文帝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對方)。既罷,曰:“吾久不見賈生,自以爲過之,今不及也。”

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這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盛事。但詩人卻獨具隻眼,抓住不爲人們所注意的“問鬼神”之事,翻出了一段新警透闢、發人深省的詩的議論。

安史亂後,唐王朝由極盛走向衰敗,李商隱對玄宗的失政特別感到痛心,諷刺也特別尖銳。如《馬嵬》:

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聞虎旅傳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如何四紀爲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詩中每一聯都包含鮮明的對照,再輔以虛字的抑揚,在冷諷的同時,寓有深沉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