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聚美館>智慧生活>心理>

共情表達的要點是哪一選項

心理 閱讀(1.59W)
共情表達的要點是哪一選項

共情有五個核心要點。

核心要點一:

共情,是表示理解來訪者的意願,而不僅僅是情緒。

一個小孩子扒着玻璃櫃臺,盯着裏面五顏六色的玩具,兩眼放光,咧着嘴一直笑,口水都要落到地上了。

“你看上去好開心呀。”

“你很想要櫃子裏面的玩具吧。”

前面的迴應關注的是情緒維度,從技術層面來說更像是是情感反映。後面的迴應相對情感反映更深入一些,反映的是意圖,或者說是內心的願望。

核心要點二:

注意措辭的方向。

“他當衆抽了你一耳光,那時你心裏一定很委屈吧。”

“你當衆捱了他一耳光,那時你心裏一定很委屈吧。”

這兩句迴應意思基本相同,但在措辭方向上稍有不同,這意味着諮詢師所站的位置也是有微妙的差別的。

表達共情時,諮詢師與來訪者是站在同一位置,看向同一個角度。

這樣看來,顯然後面那一句在技術上更符合共情的特徵。

核心要點三:

諮詢師在一定程度上,要邁大一點步子,補充不明確的內容——通常是來訪者尚未完整意識到的隱含情緒和意圖。

想要站在來訪者的位置上,就不能只跟在來訪者身後,踩着來訪者的腳印前進。想要跟來訪的位置相重合,節奏也踩到同一個點兒上,諮詢師就得邁開步子追上來。

也就是說來訪者會有一些隱含的情緒,或是意圖和願望,這些尚未說出來的部分,是需要由諮詢師根據對來訪者個人的理解去補充的。

“你當衆捱了他一耳光,那時你心裏一定很委屈吧。”

“你多麼希望他可以在你犯錯的時候,上來哄一鬨你,抱一抱你,安慰你,而不是讓你當衆挨一記耳光。”

後面這句共情固然是要冒一點風險的,不過在諮詢中也是非常有意義的。

另一方面也不用過於擔心,在我看來只要心態端正,哪怕共情不是那麼精準,也好過一直跟在後面踩着來訪者的腳印走。

核心要點四:

時機要恰到好處,或者說避免太早,相對於晚來說,早是更忌諱的。

理想的時機有點像是,來訪者心裏有什麼哽在喉嚨,就是說不清楚,但是已經隱約意識到了,馬上就要脫口而出的時候。

感覺有點兒像是一個人忘了某位老朋友的名字,可還是很清楚記得這個人,話到嘴邊只能說“就那誰,那個上學的時候跟a打過架,和b關係挺好的,還跟咱們踢過球呢。他叫啥來着”

共情太早有一種可能是諮詢師太着急。這背後可能是因爲諮詢師過於想要體現個人的能力和價值,想讓來訪者或是其他人知道自己在諮詢中是起作用的。

這種心態有點像是小學生心裏想到答案之後,迫不及待地舉高手,整條手臂懸在那兒擺來擺去的,屁股完全離開了座位,半個身子傾斜着,幾乎已經站了起來,臉上充滿的了急切期待和興奮的表情。

看到這一幕的人自然會想到,這道題他覺得他會做。

而這正是諮詢中最大的忌諱,諮詢師太把自己當回事了。

這個道理每個諮詢師都懂,諮詢過程順暢的時候還好,一旦遇到困難的情境時,難免會縮回到照顧自己的位置上“防守”,尤其是對缺乏相應困難情境訓練的新手諮詢師來說。

在劉丹和李鬆蔚老師《系統式家庭治療》課程上,老師讓學員一對一練習關於收費時的困難情境。

我在扮演諮詢師的時候,被搭檔扮演的來訪者步步緊逼,他硬是提出要加我的微信。那個瞬間我想到的是,“我要怎麼拒絕他加我私人微信的‘不合理’請求才好”下一秒我就意識到不對勁兒,我的思路是歪的,是在爲自己考慮,雖然也是想試圖維護諮詢設定。

我意識到自己在這個期間猶豫了大概2秒,隨即心裏有些懊惱——還是在關注自己,最後憋不住笑場,中斷了這次扮演練習。

我跟搭檔解釋了一下,剛剛那個瞬間我的心態和位置是如何跑偏的。

隨後闡述了一下我認爲更合適的思路,順着來訪者的思考去談。來訪者認爲加微信是合理的,或是有必要的,或是方便的,那麼理由和想法到底是什麼呢以及爲什麼來訪者覺得收費這個事情非要“加微信”才行。當理解了這些之後,再共同協商,看看有沒有其他的辦法替代。

核心要點五:

心態端正,捨棄小我,放下我執,捨己從人,專注於來訪者在乎和介意的是什麼,而不是考慮自己的工作表現會得到怎樣的評價。這些在上一點中已經有所體現,在這裏只是單獨列出來。

情感反映、情感證實和共情,三者有相似,但又有決定性的差異。情感反映,諮詢師是站在外部中立的位置,反映第三方客觀視角下的情感內容。

情感證實,諮詢師像是表明個人立場,跟來訪者站在一邊,或者說同一陣營,支援來訪者的情緒的合理性

共情,諮詢師放棄自己的視角,試圖與來訪者位置重合,呈現來訪者本人的主觀視角中的內容,其中包括情緒、認知、意圖、願望。

總的來說,共情是一個比較積極正面的技術,以至於在生活中人們一再強調它的好處。但是,仍然需要掌握尺度、時機和具體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