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聚美館>智慧生活>心理>

賣火柴的小女孩表達了什麼

心理 閱讀(1W)
賣火柴的小女孩表達了什麼

《賣火柴的小女孩》這個故事是丹麥作家安徒生所作,描述了當時冷酷的現實與女孩美妙的幻想交織的畫頁。文章採用對比的藝術手法,記敘了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之夜凍死街頭的故事,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明亮與黑暗的反差、溫暖與殘酷的對比,將整部作品引入一種令人心碎的悽慘境地。

它講述的是一個在聖誕夜賣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慘命運。因爲沒有賣掉一根火柴,小女孩一天沒有吃東西。她又冷又餓,她擦亮了第一根火柴,看見了噴香的烤鵝。她擦亮第二根火柴,看見了美麗的聖誕樹她擦亮了第三根火柴,看見了久違的外婆,她想讓外婆留在自己身邊,擦亮了一整把火柴。然而當火柴熄滅的時候,這所有的一切都不見了,小女孩就是這樣在聖誕之夜悲慘地死去,沒有人知道她在生前最後一刻看到的美好情景。

《賣火柴的小女孩》是對一個花季少女純潔靈魂的摧殘,這個可憐的女孩連最起碼的溫飽都失去的一瞬間,仍然保持着對美好情境的嚮往,這或許就是人性的本真所在,而作家安徒生恰恰是把這個弱小生命的悽苦和悲慘命運與她對美好情境的嚮往與破滅疊化在一起描寫的,這增強了人物形象的藝術感染力。

文章這樣描寫到“兩腮通紅,嘴上帶着微笑”,在幻景中看到過“溫暖的大火爐、噴香的烤鵝、美麗的聖誕樹,慈愛的奶奶”,在幻想中和奶奶一起飛向天國去尋找那“沒有寒冷,沒有飢餓,也沒有痛苦”的生活。

作者把小女孩美麗的幻景與她面臨的冷酷的現實疊化在一起描寫,對罪惡的資本主義社會進行了無情的鞭笞。

《賣火柴的小女孩》作品評價:

這個故事以真實的文學作品感人的生命力,任何虛假的演示和一切虛僞的誇張都不足以引發讀者的感情共鳴,安徒生在《賣火柴的小女孩》中對這個可憐小女孩不幸命運描寫的同時,也對這個孩子在飢寒交迫、孤立無助的情況下,對她的心理活動進行了細緻描寫,尤其是寫她對美食、溫暖和親情的幻想。

作家細緻地描寫了小女孩關於溫暖的火爐、肥美的烤鵝、美麗的聖誕樹和慈愛的奶奶這四個幻想片段,而這樣的幻想,恰恰是當時資本主義制度下貧苦民衆的難以實現其美好願望,無法保障溫飽的心理反應。

而這樣的幻想卻有別於童話世界中那些銅頭鐵臂、青面撩牙、飛沙走石般的幻想式的描寫,她直接取材於現實生活,是當時歐洲資本主義社會不平等現實的最真切反映,人物是隨處可見的,故事是隨時都可以發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