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聚美館>智慧生活>心理>

十大巾幗英雄排名

心理 閱讀(3.33W)
十大巾幗英雄排名

1、婦好

2.花木蘭

3.冼夫人

4.平陽公主

5.樊梨花

6.穆桂英

7.梁紅玉

8.秦良玉

9、馮婉貞

10、遲昭平

中國古代十大女英雄

1、花木蘭

所處時代:南北朝

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可謂是家喻戶曉,她因代父從軍擊敗入侵民族而流傳千古,被唐代皇帝追封爲“孝烈將軍”,她的故事還被列入了中學課本,被世代傳頌。

2、樊梨花

所處時代:唐朝

樊梨花是中國古代四大巾幗英雄之一,也是中國歷史傑出女性人物前十名,她武藝高強、神通廣大,與丈夫薛丁山平定西北邊亂,被封爲兵馬大元帥。

3、王昭君

所處時代:西漢

王昭君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她的功績不僅僅是出塞和親,更重要的是她和親之後,使漢朝與匈奴和好,促進了中原王朝的大一統。

4、穆桂英

所處時代:北宋

穆桂英本是穆柯寨寨主穆羽的女兒,她武藝超羣,機智勇敢,與楊宗保成親後,與楊家將一起征戰沙場,戰功赫赫,是著名的巾幗英雄。

5、梁紅玉

所處時代:兩宋之際

梁紅玉是著名的抗金女英雄,她和韓世忠共同指揮作戰,擊鼓退金兵的故事至今仍被人們所傳誦,被封爲“楊國夫人”。

6、秦良玉

所處時代:明朝

秦良玉是明朝末年的著名女將和民族英雄,她自幼習武,在丈夫去世後,代領夫職,先後參加抗擊清軍、奢崇明之亂、張獻忠之亂等戰役,戰功顯赫,在死後還被追諡爲“忠貞侯”。

7、譙國夫人

所處時代:陳、隋朝時期

譙國夫人名冼英,所以也被稱爲冼夫人,她是南北朝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在隋朝時期,她協助朝廷治理嶺南,平定叛亂,被封譙國夫人。

8、荀灌

所處時代:西晉

荀灌是晉朝平南將軍荀崧的女兒,她從小就跟在父親身邊行軍作戰,突圍救父之事世人所稱道,成爲一代巾幗英雄。

9、唐賽兒

所處時代:明朝

唐賽兒是明朝初年起兵反朝廷的著名白蓮教女首領,明初百姓徭役負擔沉重,她組織農民起義,取得了兩次大捷。

10、王聰兒

所處時代:清朝

王聰兒曾是前白蓮教起義軍總指揮,清乾隆年間,官僚地主欺壓農民,導致農民無法謀生,王聰兒便加入了白蓮教,她領導的起義軍給予打擊了滿清統治。

一、婦好,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有據可查的女英雄。商朝的武功以商高宗武丁時代最盛。武丁透過一連串戰爭將商朝的版圖擴大了數倍。而爲武丁帶兵東征西討的大將就是他的王后婦好。甲骨文記載,有一年夏天,北方邊境發生戰爭,雙方相持不下,婦好自告奮勇,要求率兵前往,武丁猶豫不決,占卜後才決定派婦好起兵,結果大勝。

     此後,武丁讓她擔任統帥,從此,她東征西討,打敗了周圍二十多個小國。婦好不但能帶兵打仗,而且還是國家的文官,經常受命主持祭天、祭先祖、祭神泉等各類祭典,又任占卜之官。商朝是個迷信鬼神的國家,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婦好又會打仗,又掌握了祭祀與占卜的權力,可能連武丁都要怕她三分。

二、花木蘭,木蘭代父從軍流傳千古。魏氏女,西漢譙城東魏村人。又名花弧,後稱花木蘭。其父名應,乃漢初材官騎士。木蘭秉承父志,自幼習武,尤工劍術。漢文帝前元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老上單于大舉入塞,殺掠甚衆。文帝大徵天下民以御,木蘭父當往,而年已老邁,弟尚年幼。木蘭憫其父老,便替父從徵。木蘭初爲戎卒,以功爲小校,後晉升爲將軍,守燕山南麓之曲逆。馳奔沙場,塞旗斬將,攻城略地,所向輒克捷,莫有當其鋒者。單于旋退。木蘭從軍凡十二年,屢立殊勳,人終不知其爲女子。後凱還,天子嘉其功,封尚書郎,不受,懇奏省親。及擁軍還譙,釋戎衣,服巾幗,同行者皆駭之。

      唐朝乾封元年,木蘭被追封爲“孝烈將軍”。千百年來,花木蘭一直是受中國人尊敬的一位女性,因爲她又勇敢又純樸。《木蘭詩》被列入中學課本,被千千萬萬的人世代誦頌。木蘭的事蹟和形象被搬上舞臺,長演不衰。她的精神激勵着成千上萬的中華兒女保衛國家,可歌可泣。

三、冼夫人,約520年—601年,是嶺南俚族(百越的一支)傑出的政治領袖。她出身於首領世家,“幼賢明,多籌略”,善於“撫循部衆,能行軍用師,壓服諸越”,從青年時代起就是一個卓越不凡的領袖人物。她常規勸親族爲善,以“信義結於本鄉”,且爲人秉公處事,不徇私情,因而在鄉里很有威信,深得當地百姓擁護和愛戴。

     隋開皇九年,隋文帝進軍嶺南,遭到陳朝舊臣和部分少數民族的抵抗,冼夫人獲悉後立即派其孫馮魂前往迎接隋軍,並以自己所轄八州歸附隋朝,使隋軍得以進至廣州,最後完成嶺南地區的統一。冼夫人也因此受封爲譙國夫人。冼夫人是嶺南少數民族首領,擁有自己的武裝力量,具備稱雄割據的條件。但她在全國處於混亂分裂之時,不搞割裂分治,而始終擁護封建朝廷和維護祖國的統一,成爲支援南朝梁、陳兩代和隋與唐初穩定珠江流域政治局面的主要支柱。爲促進當地政治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此外,冼夫人還爲海南島俚人地區郡縣制度的重新設立起過積極作用。由於樑朝採納了冼夫人的建議,在海南島黎人地區重新恢復了郡縣制度,使中原地區與海南島的關係日益密切,有利於祖國統一和俚人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冼夫人始終維護中央集權和祖國統一,反對分裂割據的行爲,深深影響了她的後代。後來她的孫子馮盎堅決不稱王割據,並歸附唐朝,對唐朝統一嶺南地區做出了巨大貢獻。周恩來總理曾稱頌冼夫人爲“中國巾幗英雄第一人”。

四、平陽公主,唐高祖李淵的第三個女兒,也是李淵嫡妻竇氏的愛女。她是一個真正的巾幗英雄,才識膽略絲毫不遜色於她的兄弟們。李淵將自己的三女兒嫁給了武將柴紹爲妻。這位柴紹在唐朝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排名第十四,謀略出衆,善於以少勝多,消滅薛舉、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都有他一份功勞。消滅唐朝最後一個對手樑師都他還是主將。

     李淵起兵的消息就傳來,平陽公主到處聯絡反隋的義軍。這個年紀輕輕的女子,以其超人的膽略和才識,在三個多月的時間裏,就招納了四五支在江湖上已有相當規模的起義軍。平陽公主率領的義軍勢如破竹,連續攻佔了戶縣、周至、武功、始平等地。這支由女人做主帥的義軍,軍紀非常的嚴明,平陽公主令出必行,整支軍隊都對她肅然起敬。在那亂兵蜂起的年月裏,這支軍隊得到了廣泛的擁護。老百姓將平陽公主稱爲“李娘子”,將她的軍隊稱爲“娘子軍”。平陽公主這時的主要任務就是防守李家的大本營山西,她駐守的地方就是娘子關。娘子關位於今山西省平定縣東北的綿山上,爲出入山西的咽喉,原名葦澤關,因平陽公主率數萬“娘子軍”駐守於此才更名娘子關。

五、樊梨花,大唐貞觀年間人,薛丁山的妻子。她因與薛丁山平定西北邊亂、沙場揮戈與共的故事而家喻戶曉,在後世影響深遠。其傳奇故事被多種形式的文藝作品所表現,是中國古代巾幗英雄的典型形象。樊梨花,在我國地方史記、掌故稗史中都有記載,她是一個敢愛敢恨、胸懷寬廣的大唐奇女,武藝高強、神通廣大、文武全才的兵馬大元帥。她自幼隨驪山老母習藝,歷時八載,武藝高強。她乃是薛家父子徵西的中流砥柱,一口繡戎刀無可匹敵。於薛仁貴身亡後,繼任徵西大元帥,終至西涼之亂敉平,因居功厥偉,唐高宗時加封爲威寧侯、鎮國一品夫人。

六、穆桂英,明代熊大木小說《北宋志傳》(又名《楊家將傳》、《楊家將演義》)和紀振倫小說《楊家府演義》中的人物,後來楊家將相關小說被改編成戲劇和電視劇,穆桂英也因此變得家喻戶曉。穆桂英原爲穆柯寨穆羽之女,武藝超羣、機智勇敢,傳說有神女傳授神箭飛刀之術。因陣前與楊宗保交戰,穆桂英生擒宗保並招之成親,歸於楊家將之列,爲楊門女將中的傑出人物。

     穆桂英與楊家將一起征戰衛國,屢建戰功。佘太君(佘賽花)百歲掛帥,率十二寡婦西征,穆桂英五十三歲猶掛先鋒印,深入險境,力戰番將,大獲全勝,是中國通俗文學中巾幗英雄的典型形象。穆桂英最大的事蹟是大破天門陣。後來穆桂英等十二名楊門女將曾奉命出征西夏。衛聚賢撰《楊家將及其考證》一文以爲,穆姓實爲是楊文廣妻子慕容氏之姓氏慕容一語的音轉。

七、梁紅玉,原籍安徽池州,生於江蘇淮安,宋朝著名抗金女英雄,祖父與父親都是武將出身,梁紅玉自幼隨父兄練就了一身功夫。史書中不見其名,只稱梁氏。“紅玉”是其戰死後各類野史和話本中所取的名字,首見於明朝張四維所寫傳奇《雙烈記》:“奴家梁氏,小字紅玉。父亡母在,佔籍教坊,東京人也。”

      後結識韓世忠,兩人初次見面,是在平定方臘起義後的慶功宴上,梁紅玉感其恩義,以身相許,韓贖其爲妾,原配白氏死後成爲韓世忠的正妻。公元1129年,在平定苗傅叛亂中立下殊勳,一夜奔馳數百里召韓世忠入衛平叛,因此被封爲安國夫人和護國夫人。後多次隨夫出征,公元1130年,黃天蕩之戰中親執桴鼓,和韓世忠共同指揮作戰,將入侵的金軍阻擊在長江南岸達48天之久,從此名震天下。後獨領一軍與韓世忠轉戰各地,多次擊敗金軍,公元1135年,隨夫出鎮楚州,於當年八月二十六日死於楚州抗金前線,公元1151年,韓世忠病逝,不到兩年,梁紅玉也抑鬱而逝。夫婦合葬於蘇州靈巖山下。

八、秦良玉,字貞素。四川忠州人。後嫁入石柱縣。明朝末期戰功卓著的民族英雄、女將軍、軍事家、抗清名將。《明史》·秦良玉本傳記載到:“良玉爲人饒膽智,善騎射,兼通詞翰,儀度嫺雅。而馭下嚴峻,每行軍發令,戎伍肅然。所部號白桿兵,爲遠近所憚。”

     秦良玉一生戎馬40餘年,足跡遍及長城內外、大江南北、雲貴高原、四川盆地。秦良玉是中國歷史上唯一單獨載入正史·將相列傳的巾幗英雄。唯一憑戰功封侯的女將軍。爲數不多的文武雙全女子。郭沫若曾撰文讚譽秦良玉:“像她這樣不怕死不愛錢的一位女將,在歷史上畢竟是很少的”。北京宣武門四川營衚衕就是她北上勤王屯兵遺址(門上刻“蜀女界偉人秦少保駐兵遺址”十二大字)。

九、馮婉貞,清咸豐年間人,祖籍山東,抵抗侵略的民族英雄。1860年英法侵略軍佔領北京以後,四處擄掠,十九歲的馮婉貞與父親馮三保一起,帶領民團打敗英法軍隊,保護了謝莊百姓的生命和財產安全。

     1860年,英法侵略軍佔領了北京以後,到處殺人放火,搶奪財物。這種暴行很快擴大到郊區。離圓明園5公里光景,有一個小村子,叫謝莊。莊上有個精通武藝的馮三保,他18歲的女兒婉貞,從小在他的精心培育下,也學得一身好武藝,騎馬射箭,舞刀弄槍,樣樣精通。馮婉貞向父親提出:敵人有洋槍洋炮,咱們應當利用自己使用大刀長矛的優勢,衝到敵人跟前去拼殺,讓洋人的槍炮發揮不了作用。馮婉貞率領青年們在距離村子兩公里的一片茂密的樹林裏隱蔽起來。

     下午四點鐘,剛在謝莊吃過虧的侵略軍果然擡着大炮來了,這次他們來了約600人。當敵人來到樹林旁邊的時候,馮婉貞拔出大刀,奮勇當先,率領青年們向侵略軍衝去。侵略軍遭到這突然的襲擊,非常驚慌,隊伍立即大亂。他們想放槍,可是距離太近,不能放,只好勉強用槍上的刺刀與青年們進行搏鬥。馮婉貞帶領大家,揮舞着大刀、長矛勇猛砍殺,侵略者招架不住,就紛紛敗退。狡猾的敵人急於想擺脫這短兵相接的困境,以便用洋槍射擊。馮婉貞看出了敵人的詭計,率領謝莊的青年步步進逼,迫使侵略軍始終不能用洋槍來射擊。這一仗,一直打到黃昏,英勇的謝莊青年打死侵略軍100多人。剩下的敵人,不得不丟下長槍大炮,倉皇逃跑了。侵略軍受到這次打擊後,再也不敢來侵擾謝莊了。正是“自古英雄出少年”!

十、秋瑾,字競雄,號鑑湖女俠,浙江紹興人。我國近代資產階級革命家。她從小崇拜岳飛、文天祥、花木蘭、秦良玉等民族英雄和女中豪傑,蔑視封建禮法,提倡男女平等,留下了許多充滿強烈愛國思想和飽滿革命熱情的詩篇。1904年夏,秋瑾衝破封建家庭的束縛,自費東渡日本留學,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她積極參加留日學生的革命活動,創作的《鷓鴣天》抒發了她立志爲國犧牲的心聲——“祖國沉淪感不禁,閒來海外覓知音。金甌已缺總須補,爲國犧牲敢惜身。嗟險阻,嘆飄零,關山萬里作雄行。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龍泉壁上鳴。”

     1905年,秋瑾回國加入光復會。同年7月再赴日本東京,加入同盟會,被推爲評議部評議員和浙江主盟人。翌年歸國,在上海蔘與創辦中國公學。1907年1月她創辦我國第一份婦女報刊——《中國女報》,號召婦女爲爭取解放而鬥爭。1907年2月回浙江,接任紹興大通學堂督辦,與徐錫麟共籌在皖、浙兩地發動武裝起義。爲有效組織武裝起義的力量,秋瑾整頓光復會組織,聯絡會黨勢力,組織“光復軍”。

     她將光復會會員分成16級,以“黃禍源溯浙江潮,爲我中原漢族豪,不使滿胡留片甲,軒轅依舊是天驕”這首七絕詩中的前16字分別作爲16級的表記。她還祕密編制《光復軍軍制》,將光復軍全軍分爲8軍,以“光復漢族,大振國權”8字分別作爲各軍的表記。

      她與徐錫麟聯繫,制定了皖浙起義計劃,“以安慶爲重點,以紹興爲中樞”。大通學堂成爲當時浙江革命的大本營。1907年7月6日,安慶起義失敗,7月13日清兵包圍大通學堂,秋瑾不幸被捕。她堅貞不屈,悵恨自己壯志未酬,寫下了“秋風秋雨愁煞人”的絕命詩,7月15日從容就義於紹興軒亭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