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聚美館>智慧生活>心理>

山東濟寧河流分佈地圖詳細

心理 閱讀(2.78W)
山東濟寧河流分佈地圖詳細

濟寧市位於山東省西南部,地處黃淮海平原與魯中南山地的交接地帶。整個地勢東高西低,西部平原坦蕩,南部湖光秀麗,東部山丘起伏。東部有兩條大河,一條叫泗水(泗河),一條叫汶水(大汶河),這兩條河是構成這一地區的主要地理要素。

 沿泰沂山腳有一條南北斷裂帶,因地殼在這一線有過大的沉降而形成低窪地帶。在距今大約11000年左右,由於地球進入冰後期,氣候變暖,海水上升,濟寧西部地區及整個華北平原大都淹沒在汪洋大海中。

 直到距今大約7500年前海水纔開始退去,顯露出的大片平原中間形成一個大湖﹐古稱大野澤(又稱鉅野澤)。大野澤東至今嘉祥城附近,北到南旺、梁山、鄆城一帶,南邊即鉅野縣,“方圓幾百裏”。

 那時,西部的許多河流都流入大野澤,其中有一條比較大的河,古名叫濟水。濟水發源於開封、商丘一帶,大體沿今黃河南岸流經定陶、菏澤向北注入大野澤,在梁山附近出澤之後流經古須城,折向東北經東阿、濟南在利津入海。

 汶水發源於泰萊山區,流經泰安、東平,在梁山東北與古濟水會合,隨濟水東流入海。泗水在兗州會小沂河之後,東南流經魯橋、南陽、魚臺轉而南下,經湖陵城、沛縣東、留城、徐州再南至淮陰與準河會合向東入海。

 這兩條河在有史記載的幾千年間,流向都非常穩定,水源充足,使得我們的祖先在很早以前就得以從事水上活動。司馬遷的《史記·禹貢》中就有“浮於濟漯達於河”(船從古濟水到北面的漯水再到黃河)、“浮於淮泗達於河”、“浮於汶泗達於河”的記載,也就是說在禹貢年代,這裏已是河河相通的航運水網了。

 春秋時著名的吳王夫差開邘溝(即溝通長江和淮河的江淮運河),應魯國之約率10萬大軍乘船從邘溝在淮陰入古泗水運道,一路北上,在萊蕪艾陵將齊國打敗。吳王有了這次經歷,第二年就開菏水(即從魚臺至定陶間運河),再次率大軍經古泗水到魚臺之後,沿菏水到定陶,轉入古濟水上段在今商丘西南的“黃池”與晉國爭奪中原霸主地位。

 秦漢年代政治中心西移,以上河流都成爲向關中進貢的重要水道。隋唐時期,隋煬帝開通濟渠,將南北運河移至開封一線,濟寧被甩在一邊處於次要地位。

 這期間,由於黃河決溢,西部地區的地貌已發生變化,自漢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黃河在瓠子(今河南濮陽西南)決口,將菏澤一帶的地面普遍淤高,大野澤也淤塞大半,原有水系完全被淤塞打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