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聚美館>智慧生活>心理>

唐朝絲綢之路的兩位開闢者

心理 閱讀(2.61W)
唐朝絲綢之路的兩位開闢者

張騫(?~公元前114年),漢中成固(今中國中西部陝西城固)人,西漢外交家。漢武帝爲了打敗匈奴,打算聯合西邊的大月氏(即月氏)夾擊匈奴。張騫於是應募出使。在出隴西經過匈奴轄地時被俘,此後在匈奴生活了十多年,還娶妻生子。不過,他一直手持漢朝符節,後來尋機逃走,向西到達了大宛(今蘇聯費爾幹納盆地),經康居(今俄羅斯錫爾河中游地帶),最後到達大月氏。

這時的大月氏由於被匈奴逼迫,已經西遷,定居在嬀水(今阿姆河)的北岸,而且還統領大夏(今阿富汗北部),所以大月氏決定在這裏定居,不想再報復匈奴了。張騫到達大夏一年多以後才返回。在歸來的路上,張騫爲防匈奴,從南道從,但還是被匈奴再次俘獲,被拘押一年多之後。

在元朔三年,即公元前126年,趁匈奴內亂的機會張騫又成功地逃出來,返回漢朝。張騫向漢武帝彙報了西域的情況,武帝授給他太中大夫。張騫原來在大夏的時候,瞭解到從蜀(今四川盆地)西南經過身毒(今印度)可以到達大夏,所以勸武帝開闢西南夷道。後來由於昆明夷人的阻攔此道未通。

後來張騫跟隨大將軍衛青討伐匈奴,立功被封爲博望侯。在元狩二年,即公元前121年,升爲衛尉,和李廣一起從右北平(今中國中部河北東北部)出擊匈奴。這次出征,張騫因爲延誤期限,犯下死罪,最後他被允許用侯爵來贖罪,結果被貶爲庶人。這種對官員和貴族的照顧,在後來封建法制中明確定爲“官當”。

後來,張騫又建議武帝聯合烏孫(在今中國北部伊犁河流域)。 武帝於是拜張騫爲中郎將,率領三百人,攜帶大量的牛羊金帛出使。張騫到達烏孫之後,分別派遣自己的副使到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臨國去遊說。烏孫最後派使節護送張騫等人回來,並送馬致謝。

在元鼎二年,即公元前115年,張騫回到漢朝,第二年病逝。但他原來派遣的副使先後帶着西域各國的使節來到漢朝,而且烏孫後來還和漢朝通婚,共同夾擊並打敗了匈奴。漢朝之所以能打通和西域的聯繫,功勞首先應歸於張騫,因爲他在西域各國極有威信。據說現在的葡萄、苜蓿、石榴、胡桃、胡麻等都是張騫從西域帶到中國來的。張騫對於中國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的開闢有着不可磨滅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