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聚美館>智慧生活>心理>

咸寧高橋的來歷

心理 閱讀(6.3K)
咸寧高橋的來歷

從咸安區往東南方向走20多公里,便到了風景如畫的高橋鎮。在高橋鎮東邊王旭村的高橋河上,有一座古老的五孔石拱橋,這就是著名的高橋,高橋鎮也因此而得名。

高橋河發源於大幕山麓之廟邊村朱邱莊,在鹹安境內河段長38.1公里,沿途接納支流有12條,爲咸安區境內第二大水系。

有河無橋,堵塞了鹹安東部山區的物資交流通道,造橋成爲山區人的夢想。清同治年初,由橋東的義門陳發起造橋,成立宏濟堂公所,設萬年茶社,有郭公昆田捐施3年,繼有朱公寶田募施3年,當時的咸寧縣東部山區高橋、石橋、大幕的民衆,大治、江西、漢口等省內外商人亦爲造橋募施捐款,採石造橋。

據高橋功德碑記載:“高橋虹跨於雙溪之間,爲武郡闔屬之通衢,亦楚南吳西之孔道也,長途酷署過客誰憐氣敬聞。”清同治八年,高橋建造落成,橋坐落在高橋鎮東的王旭村,橋呈東西走向,橋高孔多,爲咸安區境內所少見,造橋人功高厚德,“ 橋神”保佑高橋人福比山高。因而取“高”字故名高橋。

高橋結構嚴謹,工藝精湛,氣勢宏偉。全橋4墩5孔,樓呈菱形,橋洞爲拱形。橋面長35米,寬5米,高6米,均用青石塊砌成。橋橫跨河中,宛如雨後彩虹。東西橋頭下由青石塊砌成護坡,橋西一橋墩下刻有“同治八年”的碑文依舊醒目,這是造橋人的歷史見證。

高橋人在此繁衍生息。橋面建有涼亭,涼亭由96根圓木柱爲主柱,再由數根方木柱上下縱橫連接,一排連接下方的長方木柱爲凳。橋涼亭外面由石木柱連接青石塊爲一體,用作防護欄。涼亭內雕刻別緻,亭頂蓋黑布瓦,亭中間爲兩人同行寬的人行道。正橋面五級臺階呈凸字形,中間臺階與東西兩級臺階相連接,每級臺階長7米,東西引橋爲平面臺階各長10米。百年來,高橋這座古橋歷經滄桑風雨,堅韌地弓起赤裸裸的脊背,默默地接待過往行人。

在亭上休閒,舉目遠眺,萬山林木,鬱鬱蔥蔥,清風徐來,令人心曠神怡。遺憾的是,涼亭年久失修,又因20世紀70年代一場特大暴風雨襲擊,橋身和橋面石板護欄完好,而橋面涼亭已不復存在,廊橋的風采也只有留在人們的記憶中。

山村沿高橋河兩側延伸,民居依山傍水,水從腳下流,路從橋面過,構成一幅山水自然融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奇妙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