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聚美館>智慧生活>心理>

孝文帝和漢文帝是同一個人嗎

心理 閱讀(2.08W)
孝文帝和漢文帝是同一個人嗎

在中國歷史上,有兩個孝文帝:第一個是漢文帝劉恆,他是劉邦的第四子,西漢第五位皇帝,因爲是以孝治國,死後諡號孝文皇帝第二個孝文帝很多人應該知道,他就是北魏孝文皇帝拓跋宏,他是鮮卑人,其漢化改革影響深遠,促進了民族的大融合。

一、歷史上有幾個孝文帝

歷史上有2個孝文帝,西漢孝文帝和北魏孝文帝。以時間來看,西漢劉恆(前203年-前157年)是第一個孝文帝,北魏拓跋宏(467年-499年)是第二個以名氣來看,北魏拓跋宏更爲出名,其“太和改制”影響深遠,如今很多漢姓都是拓跋宏漢化改革而來。

1、西漢孝文帝劉恆

漢文帝劉恆,西漢第五位皇帝,他是漢高帝劉邦第四子。前196年,劉邦鎮壓陳豨叛亂後,封劉恆爲代王,其爲人寬容平和,在政治上保持低調前180年,呂后一死,太尉周勃、丞相陳平等大臣把諸呂一網打盡,迎立代王劉恆入京爲帝,是爲漢文帝。前157年,漢文帝崩於長安未央宮,死後葬霸陵,諡號孝文皇帝。

雖然名聲不及北魏孝文帝,但劉恆還是一個不錯的皇帝!在位期間,劉恆勵精圖治,興修水利,衣着樸素,廢除肉刑,使漢朝進入強盛安定的時期。據查詢,劉恆治下百姓富裕,天下小康,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漢文帝與其子漢景帝統治時期被合稱爲文景之治。

2、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其實,當問到歷史上有幾個孝文帝時,大家都會想到北魏孝文皇帝(467年—499年),鮮卑族,姓拓跋名宏,後改漢姓元,故又稱元宏。拓跋宏5歲跟着馮太后,23歲正式親政,受馮太后影響,拓跋宏對北魏進行了各種改革,不僅促進了北魏經濟,穩定了政權,還對各族人民的融合和各族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拓跋宏在位期間,對北魏進行各種改革,其改革主要內容是漢化運動,全面改革鮮卑舊俗,收藏古今漢家典籍,規定以漢服代替鮮卑服,以漢語代替鮮卑語,並改鮮卑姓爲漢姓。拓跋宏的這一系列改革,緩和了民族矛盾,鞏固了封建統治,更促進了民族的大融合,爲結束長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國家統一奠定了基礎。

不是。中國歷史上以“孝文”作爲諡號的皇帝有兩個,一個是大漢孝文皇帝,一個是北魏孝文皇帝,但是約定成俗,通常稱呼大漢孝文皇帝爲“漢文帝”,稱呼北魏孝文皇帝爲“孝文帝”。因爲漢朝以孝治天下,所以所有的皇帝在諡號中都有一個“孝”字,因爲都有“孝”字,所以稱呼的時候就不用再帶上這個字,比如漢(孝)武帝,漢(孝)宣帝。

很明顯不是一個人:孝文帝是北魏時期的,而漢文帝是漢朝的第3個皇帝。

漢文帝本名劉恆,諡號孝文皇帝,一般稱之爲漢文帝。

劉恆(前202年1月15日—前157年6月),漢代第五位皇帝,漢高祖中子,母薄姬,漢惠帝之庶弟。

前196年劉邦鎮壓陳豨叛亂後,封劉恆爲代王,劉邦死後,呂后專權,諸呂掌握了朝廷軍政大權。

前180年,呂后一死,太尉周勃、丞相陳平等大臣把諸呂一網打盡,迎立代王劉恆入京爲帝,是爲漢文帝。漢文帝與其子漢景帝統治時期被合稱爲文景之治。

後元七年(前157年)六月初一日,文帝在未央宮逝世,享年四十七歲。 羣臣上廟號爲太宗,諡號孝文皇帝。同年六月初七日,葬於霸陵(位於陝西西安東郊白鹿原東北角)。

孝文帝,名爲拓跋宏,漢名元洪,是獻文帝的長子,生於公元467年,卒於499年,爲中國古代少數民族傑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五歲即登基,在祖母文明太后的臨朝聽政下積極進行改革,在政治上實行中央集權制。後孝文帝親身執政,繼續推進改革,加強吏治,實行三長治與均田制,隨後爲了推行漢化,遷都洛陽,替換漢服,使用漢語,鼓勵同漢族通婚,於是,民族政治、經濟、文化等全面發展局面出現,各族矛盾也得到緩和。

孝文帝漢化三部曲

馮太后把持朝政,單純順從

孝文帝五歲登基,年齡尚幼小,所以一切由祖母文明太后頒佈實施,所以這個時期,孝文帝對漢化還是處於被動接受狀態。據《魏書》載:“馮太后頒佈漢化措施的時候,孝文帝纔剛滿10歲。”身體發育還未完善,漢化各項政策只能停留在模糊吸收階段,不能完全理解。後孝文帝登基親身處理朝政,但是這時期馮太后仍然一手把持朝政,並對孝文帝嚴格監視及壓制,孝文帝不敢反抗,只能是作單純的順從。

孝文帝認識加深,開始理智認同漢化

孝文帝隨着年齡的增加,智力慢慢發育成熟,對待漢化上能夠進行理性思考。受太后的影響,從小就喜愛漢族中原文化,並且接受了良好的漢文化教育,加上求知慾強烈,對漢文化作品經常手不離卷,促進了孝文帝對漢文化的認同。

推行漢化政策,對國家進行漢化改革

由於孝文帝早期尚處於幼小感性階段,執政能力薄弱,又受馮太后的監管和壓制,因此,在對待漢化問題上,還是不能夠完全理解漢文化,大展拳腳。待馮太后死後,孝文帝各方面也成熟起來,親自執政,加上理想遠大,企圖建設一個繁榮強盛的國家。於是,孝文帝改革內政,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推行漢化,以改變鮮卑族落後狀態。由於他執着堅定的信念,所以孝文帝改革取得了全所未有的成功。

孝文帝改革導致了民族精神的分裂

孝文帝理想遠大,遷都洛陽是想繼續推行漢化改革,將國家打造出一個繁榮強盛的王朝。洛陽作爲當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孝文帝想全面效仿中原文化習俗,但是,遷都並未給北魏王朝帶來多少政治利益,不但沒有使國家昌盛,反而使得原來鮮卑族彪悍的民風轉變爲淳樸民風,消弱了民族凝聚力,加速了內部分裂。在孝文帝遷都之前,就有許多朝臣及貴族反對,接着又發生了內部叛亂,加之,中央集權控制力在北緯廣袤的土地上參差不齊,因此,分裂是必然的。

改革民族文化載體,踐踏了民族自尊心

孝文帝爲了學習漢化文明,對鮮卑族進行激進的改革。爲了追求儒雅,對鮮卑族的文字、服飾進行璀璨,《魏書》裏有論述:“民族根底莫若語言,語言消失,則是不自愛其語言也。”民族融合是一個長期過程,孝文帝改革短期內取得了成效,但是從長遠來看,透過語言、服裝的改變就以爲民族同化了,這是一個錯誤的想法,而且踐踏了本民族的尊嚴,是一種對民族文化既不信任的表現,自然受到本民族的強烈抵制,“魏主欲變其舊風,國人多不悅”。

結語

孝文帝漢化改革是出於改變鮮卑族落後狀態而頒佈的激進措施,與其接受良好的中原文化教育時是分不開的,但是沒有尊重本民族文化特徵而強行易風易俗,失去了民心,失敗是遲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