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聚美館>智慧生活>心理>

古代文盲率統計

心理 閱讀(1.15W)
古代文盲率統計

古代文盲率比如今高多了,以認識幾十個字就算過了識字的標準,建國初期統計的文盲率高達百分之八十多,古代封建王朝的文盲率約在百分之九十以上,一個村也難出一個識字的人。

秀才跟大學生一樣曾經很吃香,宋朝以後慢慢就不行了,國家不包分配,年輕的可以繼續考學,上點年紀家境差點的就去當老師掙錢養家餬口了,政府也給發點數目有限的錢糧,免租免徭役,見官免跪,算是政治待遇。

舉人,碩士研究生秀才參加各省組織的鄉試後,合格者即爲舉人。秀才不是功名,舉人卻是功名,意味着可以入仕做官,只是舉人即便做官,也只能從最底層做起。

關於古代文盲率的問題古代其實並沒有對這件事情進行過官方的統計。只知道在1949年的時候,新中國掃盲之前文盲率爲80%,那麼歷代的各個朝代大部分時候文盲率肯定比新中國的時候要高,並且在我國古代的時候女子識字的情況估計都不會超過1%,所以總的來說,古代的文盲率估計就是在80%~95%之間。

唐、宋、明、清這幾個朝代應該就算得上,是古代文盲率最低的朝代了。

比如說在唐朝的時候,他們是非常注重教育的。這件事可以歸功於漢武帝,是漢武帝系統的恢復了中華崇文尚武的傳統。比方說在那個時候,朝廷裏面對於學生的入學制度和選拔人才的制度等等都沒有詳細的規定,並且在漢武帝之前學校也不算多。

後來是因爲漢武帝以儒家學派爲正統,以此修建起來了許多學校,並且完善了學生的入學制度和朝廷選拔人才的制度。這才能讓後人唐朝乘了涼 。

到了唐朝的時候,唐高祖便下了指令,要求各個州縣以及鄉里都開設學堂,這也算最初的義務教育的形態。當時差不多沒有100戶人家的地方,就有一所政府舉辦的學校,並且將地方學校的成果納入了地方官員的政績內,以此能夠保證這些地方學校都能受到重視。

到了明朝的時候,他們突然意識到了識字讀書不應該就是爲了考取功名,不應該讓,農家子弟,市井平民也要認字識字,於是推出了能夠幫助人們認識常用字的圖畫本,其中具有代表性就是這本《對相四言》。

這本書裏面列舉出來的都是常較爲常用的一些字,並且在字的旁邊還有畫能夠幫助人家理解這個字,可以說這本書在當時是十分風靡的。

而在這幾個朝代裏面,由於帝王的引導作用,當時的文盲率應該很低,有可能在某些朝代已經跌破了80%也未可知,其實拿新中國的文盲率作爲比較來對比是不太嚴謹的,因爲當時新中國的時候,它的歷史背景很複雜,但是在古代有沒有這方面的記載,只能靠推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