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聚美館>智慧生活>心理>

盤子古代說法

心理 閱讀(1.49W)
盤子古代說法

商周時期的盤,是一種盥洗用具,是用來接水的。我們先來看看商周的盤長什麼樣。當時的青銅盤都有着一個敞口和圈足,看起來就像一個墊高了的大盤子。西周時期的青銅盤盤口變得更淺,而且設有雙耳。

當時它經常與另外一種注水用的銅器配套使用,那就是匜(yí)。

商周時期,當時貴族們舉行宴會饗宴的時候,飯前飯後都要進行“沃盥之禮”,就是類似於今天的洗手、清洗酒器。這不僅是爲了講衛生,而且是一種基本的禮儀。我們來看看匜,它一邊有把手,一邊帶有流槽,可以很方便地拿起來倒水,而且不容易潑灑出來

金文中,因爲“凡”字的字形與“舟”字非常相近,所以就逐漸訛寫成爲“舟”又在下方加上了“皿”。皿表示它作爲器皿的功能。

說文小篆的字形體就把下部的“皿”換成“木”。

唐代楷書中間,下部又換回了“皿”,筆畫更加規整。

盤字在古代有多種寫法,其中有一些是依據盤的材質而發生演變。比如說先秦時期的盤多用青銅製成,所以產生了從“金”的“鎜”字。漢代以後,大多用木頭製作,於是產生了從“木”的“槃”字。

盤的形狀並沒有改變,但是人們樂於隨着材質的變化而使用新的字形。這是一種具象化的思維方式,與抽象化的思維背道而馳。盤字有從木、從金等不同寫法,也可以說是爲了不同特徵的盤專門造的字,只不過後來人們逐漸變得不太講究這種區別而已,最後被簡化爲今天的“盤”字。

進入漢代以後,盤逐漸演變成爲盛放食物的飲食器具。

司馬遷的《史記·滑稽列傳》記載當時人們坐在一起舉行饗宴,曾經用到了“杯盤狼藉”這個詞,形容宴飲結束時杯盤放得亂七八糟的樣子,盤作爲食器已經得到廣泛應用,所以唐詩才產生了“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樣的詩句。

從貴族洗手時接水用的盥洗器,到普羅大衆盛放食物的盛食器,盤的功用隨着時代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越來越接近民衆生活。那麼只供貴族使用的那些器具,比如說鼎、簠、爵、觚等等,最終都消失在時光長河之中。而類似盤這種百姓最常用的器具,卻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人們不僅喜愛它,而且用它給各類相似形狀的事物來進行命名,這個就讓盤的名字得以四處流傳。這大概就是民衆的選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