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聚美館>智慧生活>心理>

徐霞客的叢林概述50字

心理 閱讀(1.99W)
徐霞客的叢林概述50字

徐霞客的叢林

叢林這個詞,在自然界就是樹林,叢生着的樹木在佛教裏是指僧人聚居的地方一寺院,後來演變成寺院管理。大概出家人總是在遠離煙火的地方修行,那裏除了樹林還是樹林。於是叢林,就同時爲自然界和精神界所借代,橫跨兩城而囊括四方。而有一個人,卻一生永在這兩個叢林裏穿行,他就是徐霞客。讓我們現在來截取一段他最後的叢林生活。

我們現在查到的日期,徐霞客是明崇禎十一年(1638)12月22日進山的,還帶了一個姓顧的隨身僕人,就是日記裏常提到的顧僕。他這次連續住了30天,每天寫一篇遊記。後應麗江土司之遨下山,第二年8月又再返回山上,日記續寫到9月14日,是爲《徐霞客遊記》的最後一篇。兩次共考查記錄了25寺、19庵、27靜室、6閣和兩廟。而吃住、供應、交際,幾乎全都是在寺院裏。

作爲旅行文學家他有一種天生的使命感,就是發現自然之美並訴諸美妙的文字,我們至今可與之分享快樂。徐霞客在這裏尋奇覓險就連隨從、僕人都不敢上的地方,他常一人攀藤附葛,直達絕頂。你看他是這樣登上雞足山捨身崖的:“餘攀躡從之,顧僕不能至。時罡風橫厲,欲卷人擲向空中。餘手粘足踞,幸不爲捨身者。”他去探一個壁上的奇洞,沒有路,“見一木依崖直立,少斫級痕以受趾,遂揉木升…足之力,半寄於手手之力半無所寄,所謂憑虛御風,御無所御也。”你看,這簡直是練雜技。僅靠在一根直木上砍出的幾個印子,只能踩住腳趾,就敢攀巖。而且,你再細細品讀“揉木升崖”的那個“揉”字,用得多好。遇有風景好的時候,他則心情大好,“度除夕於萬山深處,此一宵勝人間千百宵”

他總是以一種好奇的喜悅的心情觀察自然,山水多情,草木有靈。在《遊記》中徐霞客詳細描繪了傳衣古寺前的一株雲南鬆,主幹一丈五尺以上,三人合抱,而橫枝卻比樹幹還大,已經開裂,只好築了一個臺子,撐起木樁來保護。它的枝葉從四面披散倒懸下來,在空中如凌空飛舞的鳳凰。鬆後的石坊上有一副對聯:“峯影遙看雲蓋結,松濤靜聽海潮生。”山中有寺,寺前有坊,坊上有聯,而這一切又掩映在一株不知年月的古鬆之中,這是何等有人文氣息的叢林。他慢慢品着這副對聯,竟推敲起文字來,“濤潮二字連用,不免疊牀之病,何不以‘聲'字易‘濤’字呼”

徐霞客在山上,記山水,考寺院,研究文學,收集詩文,編《雞山志》。每日不是盪漾在山風綠樹間,就是浸潤在精神的叢林中,足行手記,爲我們留下了那個時代的人文寫真。雖遠在深山,卻情趣多多。徐曾記某日寺裏的早點:“先具小食,饅後繼以黃黍之糕,乃小米所蒸,而柔軟更勝於糯粉者。”他在山上考查十分辛苦,跋山涉水汗流浹背,抄錄碑文,凍僵手指。寺裏就請他去洗熱水澡。這是一個長丈五,寬8尺,深4尺之大池,連着一口燒水大鍋,要一天才能燒熱。先在池外洗擦,再入池浸泡,再擦,再泡,類似現代的桑拿浴。他自覺有趣,“如此番之浴,遇亦罕矣”。

和尚們與他的關係很好,爭着、搶着邀他到自己的寺、庵、靜室裏去住。日記載,那年臘月二十九他在寺裏吃過早飯,到街上去買了一雙鞋,逛街,又上行二里,到蘭陀寺,見院內有一塊殘碑,就細考並筆錄。不覺天黑,“錄猶未竟”,寺主備飯留宿。他就讓僕人回悉檀寺取自己的臥具,僕人帶回悉檀長老的話說,別忘了明天是除夕呀,讓你的主人早點回來,“毋令人懸望”。你看,多麼溫馨的畫面,好一個暖暖的叢林。

崇禎十二年(1639)9月14日,他寫完了《遊記》的最後一篇。在山上邊休養邊修《雞山志》,三個月後麗江知府派來了 8個壯漢,用竹椅將他擡下山去,一直送到湖北境內上船,150天后回到江陰老家。不久便去世了,享年54歲。

順着一條深澗的邊沿,我們折進一片林子,約行二里,即是他曾住過的悉檀寺。沒膝深的荒草荊棘裏依稀可辨舊時的柱礎、房基和片片的瓦礫。唯有寺前的一棵雲南鬆孤挺着伸向蔚藍的天空。當年麗江土司所差的8位壯士就是從這個路口擡他下山的。他示意繞鬆而過,再看一眼澗邊的飛瀑。平時他最喜在這裏觀瀑,日記中寫道:“墜崖懸練,深百丈餘”,“絕頂浮嵐,中懸九天”。其時正當冬日,葉落滿山,飛瀑送客,呼聲切切。他這次可不是平常出遊之後的回鄉,而是客居人間一回,就要大辭而別了。徐霞客從懷中掏出一支磨禿了的毛筆,揮手擲入澗中,佇望良久,他想聽一聽生命的回聲。那支筆飄搖徐下,化作了一株空谷幽蘭,依在懸崖之上,數百年來一直靜靜地綻放着異香。人們把它叫作(徐霞客遊記》。

正是:

霞落深山林青青,擲筆澗底有迴音。風塵一生落定時,文章萬卷留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