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聚美館>智慧生活>心理>

<<孟子>>中的四德是什麼

心理 閱讀(2.43W)
<<孟子>>中的四德是什麼

儒家孟子提出“四德”,既“仁”,“義”,“禮”,“智”。

孟子將道德規範概括爲仁、義、禮、智四德,把人倫關係概括爲:“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爲了說明道德規範的內在根據,孟子又提出了人性本善的理論。他認爲,人人內心自然固有的“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是仁、義、禮、智的“善端”,稱爲“四端”。它是人之所以異於禽獸的本質所在,是人們善德的開端和潛在可能。只要人們擴充善端,存養善性,堅持不懈,都可以成爲堯舜聖人。孟子把倫理與政治緊密結合起來,強調道德修養是政治的根本。他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仁”和德治思想,從“仁義”道德出發推演出“仁政”的政治方案。他把民心的向背看作是政治成敗的關鍵,匯出“得民心則得天下,失民心則失天下”的論斷。他主張從整理田界開始,採取鼓勵生產的措施,給民衆以“恆產”,使民安居樂業。他重視對民衆的道德教化,提出“尚志”的道德教育原則,以及養氣寡慾、改過遷善、反求諸己、專心有恆和循序漸進的教育方法,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教育思想。

<<孟子>>中的四德是什麼

仁 義 恥 智

四德說,首先是“仁”人都有惻隱之心,不忍之心,“仁”是做人的起碼原則,也是仁最本質的屬性,“人皆有所不忍,達之於其所忍,仁也。”人只有時時處處“以仁存心”,才能保身、保家、保國、保天下。“仁人無敵於天下。”“義”即知榮辱的羞惡之心,“恥之於人大矣,爲機變之巧者,無所不用恥者,不恥……何若之有”“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羞恥心是人的本性之一,可以醇化道德,人人爭先恐後,由此孜孜不倦,自強不息,而犯罪的原因便是“恥”的結果。爲人處世,待人接物,要“以禮存心”,“以禮敬人”,這也是君子不同於一般人之處。“智”,即爲判斷是非善惡的本能,根據不同的對象予以不同的態度。“在這四德中,孟子最爲重視的是仁義,仁義實則倫理道德的同義詞,孟子說:‘仁,人心也義,人路也。’仁是人心的代表,心是仁的生命,仁就是愛人,可見,孟子是以‘仁’爲人心的完善,表現,是以人爲生活中心和準則。

<<孟子>>中的四德是什麼

孟子的“四端”是指:“(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認爲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四種情感是仁義禮智的萌芽,仁義禮智即來自這四種情感,故稱四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