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聚美館>智慧生活>心理>

日本相撲有哪些講究

心理 閱讀(1.82W)
日本相撲有哪些講究

相撲(すもう):一種類似摔跤的體育活動,秦漢時期叫角抵,南北朝到南宋時期叫相撲。大約在唐朝時傳入日本,現爲流行於日本的一種摔跤運動。 相撲(すもう),古稱素舞,起源於中國的漢代,由兩名大力士裸露上身,互相角力。直至西元七世紀,在允恭天皇的葬禮上(西元四百五十三年),中國派遣特使到日本表演素舞致意,被認爲是中國相撲首次傳入日本,對日本原有的相撲造成一定影響。後來成爲日本的國技,日本的國際性的格鬥術和體育運動。作爲專業競技項目,在日本國內稱作大相撲。 日本《相撲之始》一書說,日本的相撲最早出現於公元前23年。日本體育百科全書記載:“日本的相撲與中國的角抵和拳法有相互關係。”日本歷史考古學家池內宏和梅原末治合著的《通溝》一書也說,日本的相撲同中國吉林省輯安縣出土的3~5世紀古墓壁上的角抵圖極相象同中國唐宋時代的相撲比賽形式和規則也近似。從17世紀起, 日本各地興起職業性相撲,稱爲"大相撲"。18世紀開始形成現代的相撲。到20世紀初期,相撲作爲日本的“國技”廣泛開展起來。至今日本的相撲比賽每年都要舉行6次,分爲一月場、三月場、五月場、七月場、九月場和十一月場,成爲羣衆最喜愛的運動項目之一。下面介紹的是當前日本流行的相撲的技術要求、比賽規則等。 相撲運動員不僅要有氣力,而且還要有熟練的技巧,技巧是決定比賽勝負的關鍵。技術大致分爲推、摔、捉、拉、閃、 按、 使絆等。 運動員主要用頸、肩、手、臂、胸、腹、腰、膝、腿、腳等部位, 靈活運用各種技術相互進攻。運動員(日本稱爲力士)按運動成績分爲10級:序之口、序二段、三段、幕下、十兩、前頭、小結、關脅、大關及橫綱。橫綱是運動員的最進階稱號,也是終身榮譽稱號。十兩以上6級運動員的髮型和腰帶的質量與幕下以下4級不同。十兩以上6級運動員比賽時,有入場式,穿化妝圍裙。相撲裁判員(日本稱爲行司),按年限也分爲10級。相撲裁判的等級叫做“格”,“橫綱格”是裁判員的最進階稱號。他們的等級用指揮扇上的纓帶顏色爲標誌。裁判用以指揮的扇子稱爲“軍配”,扇子指向的一方爲勝者。 相撲來源於日本神道教的宗教儀式。人們在神殿爲豐收之神舉行比賽,盼望能帶來好的收成。在奈良和平安時期,相撲是一種宮廷觀賞運動,而到了鎌倉戰國時期,相撲成爲武士訓練的一部分。18世紀興起了職業相撲運動,它與現在的相撲比賽極爲相似。神道儀式強調相撲運動,比賽前的跺腳儀式(四顧)的目的是將場地中的惡鬼趨走,同時還起到放鬆肌肉的作用。場地上還要撒鹽以達到淨化的目的,因爲神道教義認爲鹽能驅趕鬼魅。相撲比賽在臺子上進行。整個臺子爲正方形,中部爲圓圈,其直徑爲4.55米。比賽時,兩位力士束髮梳髻,下身系一條兜帶,近乎赤身裸體上臺比賽。比賽中,力士除腳掌外任何部分不得觸及臺子表面,同時也不得超出圓圈。比賽在一二分鐘甚至幾秒鐘內便能決出勝負。相撲的裁判共由6人組成。主裁判由手持摺扇“行司”登臺擔任,其餘5人分別在正面、東面、西面及裁判席上。大力士的最高等級是“橫綱”。下面是大關、關脅、小結、前頸,這四個等級被稱爲“幕內”,屬於力土中的上層。再次是十兩、幕下,除此之外還有更低級的三段目、序三段。最低一級叫序口。一個普通力士要想獲得較高的等級是需要花費很大氣力的不經過艱苦努力,要想獲得最低的等級,也是不可能的。 相撲(sumo)被譽爲日本國粹,亦稱角力、角觝。 相撲源於中國。《禮記·月令》:"天子乃命將帥講武,習射御、角力"。後傳入日本。始見於《日本書紀·垂仁紀》。奈良時代以後興盛。719年(養老三年)朝廷設拔出司(後相樸司)。平安時代,每年7月有相撲節。鎌倉時代以後作爲武士的武技而在武士中盛行。17世紀末,出現營利性職業相撲。江戶時代盛行職業性勸進相撲,江戶成爲全國相撲中心。明治維新時一時衰落。昭和初國粹主義擡頭,相撲再興。戰後在東京、大阪、福岡、名古屋均有相撲場。作爲羣衆性體育活動,至今在各地民間仍頗爲盛行。 相撲是唯一的一種日本摔跤形式。它與日本神道教一樣源遠流長。現在,仍存在許多傳統儀式.相撲最基本的規則:選手在對手之前觸地或者比對手在輪次中觸地次數多爲輸。選手之間糾纏經常持續幾秒鐘,有時會到一分鐘或更長。每年日本會舉辦六場相撲比賽。每次15天。三場在東京舉行,其餘則在大阪、福岡和名古屋.相撲最進階別:橫綱是相撲的最進階別。一旦選手到達橫綱級就不能再輸。如果他的成績開始變差,就希望他退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