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聚美館>智慧生活>心理>

大秦賦人物性格分析

心理 閱讀(1.53W)
大秦賦人物性格分析

《大秦賦》塑造了諸多的歷史人物形象,胸懷天下、知人善用的秦王嬴政,深謀遠慮、權傾朝野的相邦呂不韋,驍勇善戰、運籌帷幄的上將軍王翦,善於伐謀、襟懷坦蕩的上卿姚賈,心思縝密、定國安邦的廷尉李斯……在長達78集的劇情演繹中,咸陽城外送呂相這一橋段的經典演繹,把秦王、呂不韋、外客大臣、宗室衆多人物的政治抱負與性格特徵,透過在特定情境下的語言及心理描寫,透過熒屏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

呂不韋不僅僅只想做秦國的相邦,更希望輔助嬴政滅六國完成統一,自己做天下的丞相,成爲一個有功於歷史社稷的人。可是做丞相的時間越久,呂不韋對權力的眷戀就越深,於是多次違背嬴政的意思,君、相間逐漸心生芥蒂。呂不韋還做了一件連他自己都不能預見到惡果的錯事,那就是將嫪毐送給了太后趙姬。嫪毐謀反的事,呂不韋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因此受到了牽連,被罷相貶居洛陽。

然而呂不韋輔助嬴政一統霸業的初心沒有變,在走之前連夜抄了數箱竹簡,準備送予秦王。他本想趁早無人時乘車離去,然咸陽城內衆多百姓出來迎送。呂不韋心中感嘆:秦人如此待我,不韋此生足矣。在這裏設定百姓相送的鏡頭場景,爲衆臣在城門外恭送呂不韋做了一個很好的鋪墊,從側面證明了呂不韋爲秦國力的強大、百姓生活的殷實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城門外等待的姚賈、王綰、蒙武、羋宸、李斯等人一一爲呂不韋踐行。

姚賈敬酒一觴:“相邦伐謀,姚賈破交。得遇相邦乃姚賈今生之大幸啊!”從中可見姚賈真心讚賞呂不韋的才能和謀略,同朝爲官應該勠力同心,君子之交應該襟懷坦蕩。

蒙武也敬酒一觴:“蒙武替先父敬你!”呂不韋:“敬上將軍在天之靈,敬蒙氏代代忠良。”蒙武和先父蒙驁曾對初爲丞相的呂不韋冷眼相待,但呂不韋以誠心相交,使文臣武將齊心協力共謀大業,皆能以大局爲重。

鏡頭切換到陽泉君羋宸,執酒送呂相。呂不韋:“陽泉君乃不韋之貴人也。” 羋宸:“若非文信侯,我也難回咸陽。” 二人盡釋前嫌,方顯心胸之大度。

呂不韋最後來到李斯近前,將親手所書“滅國前鋪排”鄭重地交與李斯並請轉交給秦王,語重心長地叮囑李斯:“約束好外客,以免和宗室起衝突。客卿是大才,大王和秦國拜託了。”從中可以看出,呂不韋不僅慧眼識人,而且用心良苦。李斯初爲相府門客,政見和呂相不謀而合而偏於激進。呂不韋把李斯安排在秦王身邊爲郎,給予他鍛鍊和展現鋒芒的機會。呂不韋深知,李斯之纔是秦王政完成一統天下大業中的重要一環,所以出於公心將國事相托與李斯呂不韋或許也把李斯作爲自己政治夢想的一個延續,輔佐秦王政,成就萬世不朽的功業,因此出於私心將抱負寄予李斯。李斯送行並答呂不韋:“多謝——斯謹記——文信侯放心。”幾句話雖簡單卻內含深意,從中可以看出李斯三重意念:一是表達對呂不韋的尊重二是謹遵教誨和囑託三是深感責任重大,決心定不負所托,同時實現自己心中的志向。

秦王嬴政也在章臺宮上,遙送呂不韋離開。他回想起從前仲父所教授之道:“外面的天下、東方的六國,遲早是你的。只要你有決心把握這個機會,沒有人能阻擋……”秦王嬴政的心裏此時是矛盾的,他不想讓呂不韋離開,但呂不韋不得不離開,他想去相送但又不能去送,只好設法讓蒙毅帶公子扶蘇前去與呂不韋見一面,並吩咐將玉佩贈予呂不韋。君臣之道、父子之情、師徒之義在這裏被演員刻畫的淋漓盡致。

城門上還有一衆嬴姓宗族人,他們的臉上帶着笑意。他們不是來送呂相的,而是盼着呂不韋早點離開咸陽,好儘快得到想要的官位和權力。其實他們也想爲秦國建功立業,但認爲是被外客擋了道,搶了機會,所以把以呂不韋爲首的外客當成政敵,一直欲趕走之而後快。如今他們親眼看着呂不韋離去,壓抑的心情是愉悅的,充滿着慶幸。然而此時作爲宗室首腦的贏傒,情緒表現是複雜的。《大秦賦》中贏傒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很成功,從最初與子楚奪嗣,擊殺呂不韋而誤傷子楚被充軍,到回咸陽任命爲“駟車庶長”,再到誅滅嫪毐叛亂,終是以秦國和秦王的大局爲重的。他與呂不韋鬥法有紛爭,同朝議事有合作,他知道呂不韋對於秦國是功不可沒的。對於呂不韋的離開,贏傒有些悵然若失,失去一個強有力的隊友,心中有惋惜少了一個強大的對手,與宗族有所交代,好像又很得意。所以演員把贏傒在這個特定的場景下的心理活動演繹的非常到位。

呂不韋正欲離開,蒙毅帶公子扶蘇乘王駕來送別。呂不韋笑着哄公子扶蘇:“莫要哭,莫要哭!”接下玉佩並扮鬼臉逗扶蘇笑,這個細節動作刻畫的非常好,體現了呂不韋寵辱不驚、舉重若輕的心胸和風度。呂不韋明白,秦王政到底還是掛念他這位曾經的仲父和相邦。首先玄鳥圖騰玉佩是秦國王族的象徵,嬴政賜贈給呂不韋,代表着他認可呂不韋對秦國的貢獻其次玉有美好、珍重的寓意,嬴政希望仲父平平安安,在封地安享晚年,這塊玉佩,也代表着他對呂不韋的依依惜別之情。

呂不韋將玉佩擎於胸前,轉身決然離去。衆人聲聲高呼:“恭送相邦!”鏡頭在這裏放慢,呂不韋腳步擲地有聲,表情深沉凝重,與拿得起放得下的心境切合到位。往事已是過眼雲煙,功業得到肯定,卸任百官相送,人生得遇知己,此生足矣。此時背景音樂鏗鏘有力,畫面在呂不韋與李斯、贏傒、姚賈、王綰、蒙武、羋宸等人物之間切換,再一次展現衆人送別的神情,使不同的人物形象進一步強化,同時也預示着秦國將迎來一個嶄新的局面。

最後的鏡頭給到秦王嬴政,他雙手合十遙拜,心中的信念更加堅定:蒼天爲證,我嬴政此生誓要滅六國,一天下,絕不負先王與仲父厚望,仲父保重!一個敢擔當,有作爲,有情有義的秦王形象呈現在觀衆面前。

這和過去很長時期影視劇塑造的秦始皇反派角色有了明顯的不同,從“暴秦”“暴君”到“一代英豪”“天下雄主”,中國文化工作者對秦國與始皇嬴政做出了正面的價值評估。在這之前,轉折性、代表性作品的是張藝謀導演的《英雄》,劍客無名肩負刺秦任務,卻最終放棄刺殺秦王嬴政。爲何不可殺?劍客殘劍給出答案——“天下”。七國連年混戰,百姓受苦,唯有秦王才能停止戰亂,一統天下。一個人的痛苦,與天下人比便不再是痛苦,趙國與秦國的仇恨,放在天下也不再是仇恨。天下一統更有利於止戰安民,而秦王是一個有能力完成天下一統的君主,所以無名寧願一死而不殺秦王政。當國家統一,經濟快速發展、國力顯著增強、社會和諧穩定、民族融合平等、文化自信繁榮時,秦始皇大一統的功績逐漸被大衆認同,出現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的精神傾向。

歷史是人民創造的,但時代需要英雄人物挺身而出。呂不韋、李斯等人順應歷史潮流,對秦王嬴政完成統一大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積極作用。電視劇《大秦賦》中的諸多人物形象,秦王和一衆能臣良將以及其餘六國的王公大臣都塑造的非常成功,再現了那一段鐵馬金戈、伐謀決斷的恢弘曆史,弘揚了國家統一、民族振興的時代主旋律,是一部優秀的文藝作品。

國家統一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