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聚美館>智慧生活>心理>

琴瑟知音典故

心理 閱讀(2.24W)
琴瑟知音典故

《列子·湯問》記錄了這樣一則故事。戰國時候晉國的琴師俞伯牙奉命出使,行至漢陽江口興致忽起,就坐在船頭上彈琴。這時候來了一位名叫鍾子期的隱逸樵夫,站在船下細聽,時而感嘆“峨峨兮若泰山”,時而感嘆“洋洋兮若江河”。

俞伯牙驚歎不已,竟然有人能聽出自己何時意在高山,何時意在流水,遂下船與鍾子期結爲知音,約定來年再見。誰知,翌年俞伯牙再來的時候,鍾子期已經病逝了,伯牙在子期墓前彈奏了最後一曲,便憤而摔琴,說世上再無知音,從此以後不再彈琴。這就是“高山流水遇知音”,是令人神往的知己之交。

我們都知道,琴瑟和鳴通常比喻夫妻和睦,但在古代,琴瑟共鳴也多指友情和諧。先秦時候,在招待友人的宴會上都要演奏琴瑟,所謂“我有嘉賓,鼓瑟吹笙”,曹植也有“吾與夫子,義貫丹青,好和琴瑟”之言。古人無不在琴瑟含蓄和諧的樂調中讚美、回憶自己與朋友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