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聚美館>智慧生活>心理>

進取的而非退隱的時代意義

心理 閱讀(2.54W)
進取的而非退隱的時代意義

進取的而非退隱的:說到進取與退隱,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蘇軾,一蓑煙雨任平生,富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在仕途順利時,蘇軾身負責任感與使命感,他銳意進取、濟世報國。在屢遭排擠貶謫時,蘇軾仍努力思考並融合傳統思想文化提升自己。蘇軾之退隱可謂爲高人出世之行。

如今青年,大多進取之心不足,安於現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大抵如此。

人之生也,應戰勝惡社會,而不可爲惡社會所征服應超出惡社會,進冒險苦鬥之兵,而不可逃循惡社會,作退避安閒之想。

二十一世紀的中國,需要的是更多具有進取之心、之思想的有志青年。

是先驅們思想演變的見證,拉開新文化運動的序幕。電視連續劇《覺醒年代》熱播,劇中重點展現了《新青年》雜誌在啓迪青年、喚醒民衆中的巨大作用,以及陳獨秀、李大釗、胡適等《新青年》編輯同人從合作到分裂的思想演變過程。一個世紀過去了,除了屏幕上重現的那些鮮活的歷史場景以外,這些思想文化先驅們互通的一封封書信,留下了他們交流溝通的痕跡,成爲他們思想演變的歷史見證。

《新青年》原名《青年雜誌》,1915年9月由陳獨秀創辦於上海,一年之後改爲《新青年》。陳獨秀在創刊號上發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了新的國民性即新青年的六條標準:“自主的而非奴隸的進步的而非保守的進取的而非退隱的世界的而非鎖國的實利的而非虛文的科學的而非想象的。”指出這六條標準的基本精神就是“科學”與“民主”,並把中國的希望寄託在青年身上。由此,陳獨秀團結一批知識青年,以《新青年》爲陣地,猛烈批判舊思想、舊倫理、舊教育、舊文學,拉開了新文化運動的序幕

階段性的退隱具有療傷休息之功效,但不可沉溺,想想魯迅。

同時,這條與第二條關聯,憑着進取的態度和意志才能讓自己走上通往自由的路,才能讓自己在權利受侵犯時及時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