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聚美館>智慧生活>心理>

伊犁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

心理 閱讀(7.75K)
伊犁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

1、哈薩克族阿依特斯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

哈薩克族阿依特斯,是哈薩克族聚居區的曲藝種類之一,主要流行於新疆伊犁、塔城、阿勒泰、甘肅省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等地區。哈薩克族阿依特斯是反映哈薩克人民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和“百科全書”,堪稱哈薩克民族的藝術瑰寶,最具代表性的流傳劇目有《艾賽提與額爾斯紅江對唱》、《比爾江與薩拉對唱》等。2006年5月20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申報的“哈薩克族阿依特斯”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地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2、維吾爾族鼓吹樂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

維吾爾族鼓吹樂是新疆天山南北各維吾爾族聚居區廣泛流傳的一個民族器樂樂種。維吾爾族鼓吹樂的主要功能是爲羣衆性自娛舞蹈伴奏,在維吾爾人的各個喜慶節日及人生禮儀中都不可或缺。不同地區流傳的維吾爾族鼓吹樂在樂隊組合、樂曲風格等諸方面都有所不同,但其旋律都流暢起伏,節拍、節奏複雜多變,能夠營造出熱烈、歡快的喜慶氣氛。2008年6月7日,維吾爾族鼓吹樂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地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3、柯爾克孜族刺繡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

柯爾克孜族刺繡是一種特殊的民族民間刺繡藝術,主要流行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柯爾克孜族聚居區。柯爾克孜族刺繡多以日月星辰、花草樹木、飛禽走獸爲題材,也有豐富多樣的幾何圖案,主要用以裝飾服裝、鞋帽、腰帶、枕頭、布單、氈毯、帳幃、門簾等日常生活用品。這些繡品工藝精巧,色彩絢麗,圖紋美觀,具有一定的象徵性,尤喜使用柯爾克孜族人所鍾愛的紅色。2008年6月7日,柯爾克孜族刺繡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8年5月15日,柯爾克孜族刺繡入選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

地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4、維吾爾族達斯坦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

維吾爾族達斯坦是維吾爾族彈唱曲種,是一種有說有唱的敘事長詩,其篇幅較長,常有完整的故事和貫穿的人物。它是歷史悠久的一種民間曲藝形式,音樂具有敘事性和抒情性。2008年6月7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申報的“維吾爾族達斯坦”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地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5、塔塔爾族撒班節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

塔塔爾族撒班節,主要流傳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烏魯木齊、塔城、伊犁地區和奇臺縣等地的傳統農事節日。“撒班節”到來時,會進行小夥子的摔跤、套麻袋賽跑、綁腿賽跑,還有賽馬、拔河、爬杆和歌舞比賽,內容豐富,形式多樣。2008年6月7日,塔塔爾族撒班節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地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塔城地區

6、新疆曲子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

新疆曲子,俗稱“小曲子”,主要流傳於烏魯木齊、哈密、吐魯番、伊犁等漢族、回族、哈薩克族聚居地。新疆曲子以坐唱爲主,以三絃、板胡和二胡爲主奏樂器,輪遞演唱,唱腔音樂豐富。代表劇目有《李彥貴賣水》、《大保媒》、《斷橋》等。2006年5月20日,新疆曲子被國務院公佈爲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地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7、維吾爾族賽乃姆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

賽乃姆是流傳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于田縣的傳統舞蹈,主要發源於從事農業生產、民族聚居、文化極爲發達的南疆各綠洲。在維吾爾族古典音樂十二木卡姆形成過程中,就吸收了早已在民間流傳的賽乃姆,表演風格多樣,質樸生動,節奏與動律帶有鮮明的民族特點。2014年11月11日,“賽乃姆”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

地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8、江格爾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

江格爾,又譯佔加爾,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方傳統民間文學。江格爾描述了以江格爾爲首的12名雄獅大將和數千名勇士爲保衛寶木巴家鄉而同邪惡勢力進行艱苦鬥爭並終於取得勝利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蒙古族人民的生活理想和美學追求,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2006年5月20日,江格爾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地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9、維吾爾族民歌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