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聚美館>智慧生活>心理>

1953年第一個五年計劃的主體是

心理 閱讀(1.59W)
1953年第一個五年計劃的主體是

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恢復國民經濟的任務順利實現,黨及時決定從1953年開始實行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計劃的主體是國家工業化。同時,我國社會生活中也出現和積累了一些新的矛盾。這樣就把對國民經濟實行系統的社會主義改造的任務提到日程上來。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黨中央經過近一年的醞釀,形成和提出了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這就是:“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黨在這個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並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這是“一化三改”“一體兩翼”的總路線,其主體任務是逐步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兩翼分別是對農業、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以及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主體和兩翼是不可分離的整體。

伴隨着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實施和社會主義工業化的起步,伴隨着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提出和宣傳,1953年,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有計劃、成系統的社會主義改造,也邁開了步伐。

1953年第一個五年計劃的主體是

1953年第一個五年計劃的主要任務有兩點,一是集中力量進行工業化建設,二是加快推進各經濟領域的社會主義改造。

第一個五年計劃,簡稱“一五”計劃(1953—1957),是在黨中央的直接領導下,由周恩來、陳雲同志主持制定的,1955年7月經全國人大一屆二次會議審議透過。至1957年,“一五”計劃超額完成了規定的任務,實現了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併爲我國的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

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制定與實施標誌着系統建設社會主義的開始。

根據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的要求,“一五”計劃所確定的基本任務是:集中主要力量進行以蘇聯幫助我國設計的156個建設項目爲中心、由694個大中型建設項目組成的工業建設,建立我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發展部分集體所有制的農業生產合作社,以建立對農業和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基礎,基本上把資本主義工商業分別納入各種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的軌道,以建立對私營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基礎。

1953年第一個五年計劃的主體是

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年-1957年)1953年到1957年,中國執行了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 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中國完成了農業合作化、手工業合作化及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同時,在社會主義建設方面,特別是經濟建設方面,取得了巨大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