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聚美館>智慧生活>心理>

行屍走肉的成語

心理 閱讀(1.87W)
行屍走肉的成語

成語:行屍走肉

漢語成語

行屍走肉: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晉·王嘉《拾遺記》。

該成語原意爲會走動卻沒有魂魄的軀體,比喻一個人徒具形骸,缺乏生氣,庸碌無爲聯合式在句中作賓語、定語含貶義。

成語出處

任末年十四時,學無常師,負笈不遠嶮阻。每言人而不學,則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編茅爲庵,削荊爲筆,剋樹汁爲墨夜則映星望月,暗則縛麻蒿以自照。觀書有合意者,題其衣裳,以記其事。門徒悅其勤學,更以淨衣易之。非聖人之言不視。臨終誡曰:夫人好學,雖死猶存不學者,雖存,謂之行屍走肉耳。

行屍走肉_成語解釋

【拼音】:xíng shī zǒu ròu

【釋義】:行屍:可以走動的屍體走肉:會走動而沒有靈魂的軀殼。比喻不動腦筋,不起作用,糊里糊塗過日子的人。

【出處】:晉·王嘉《拾遺記》卷六:“夫人好學,雖死若存不學者,雖存,謂之行屍走肉耳。”

【例句】:在他們的心目中,任何貌似強大的侵略者,都只不過是一羣徒有虛表的~而已。 ★峻青《不盡巨濤滾滾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