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聚美館>智慧生活>心理>

顆粒歸倉課文原文

心理 閱讀(1.34W)
顆粒歸倉課文原文

小學課文《顆粒歸倉》原文:

星期天照例給生活在農村的父親母親打電話問候,電話那頭傳來母親神采奕奕的聲音:“我們挺好的,這幾天我和你爸去拾玉米了。”

“拾那個幹嗎呀又不是沒有吃的。您們還是要注意身體要緊。”我一聽母親的話,語氣和嗓門不由得提高了八度。心裏想,母親身體本來就不太好,還經常腰疼,爲拾撿一點玉米,老毛病犯了怎麼辦呢

母親並不聽勸,在話筒那頭繼續說道:“秋收大忙搞完了,我們閒着也是閒着,去活動活動身體。再說,玉米丟到地裏怪可惜的……”這就是我的父母,一生勤儉的父母。

小時候,父親長年在外地工作,地裏的莊稼活和照顧孩子的重擔就落在了母親孱弱的肩上。母親是人爭強好勝的人。雖然她是個女人,但在伺候莊稼上一點也不比別人差,常常令一些男勞力汗顏。母親常常說:“人勤地不懶,大囤小囤滿。只要付出了辛勤勞動,得到的總會是收穫。”每到麥收或秋收季節,地裏的莊稼被運出後,母親總要帶着我和弟弟把遺留在地裏的麥穗或稻穗拾撿乾淨,惟恐落下一粒糧食。母親還時常告誡我們:種一季莊稼不容易,成熟的莊稼丟到地裏更可惜。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家裏的光景並不富裕,常常是吃飽上頓沒下頓,自然很在乎那些散落在地裏的莊稼。我們這些小孩子不光撿自家地裏的,還要挎着籃子到處去撿,路邊、地頭隨處可以看到三五成羣拾撿莊稼的孩子,那是我們小時候農村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如今,農村的生活條件日益改善,村裏外出打工的人越來越多,人們已不再把土地當作唯一的生活來源,專心伺候土地的人越來越少。在外打工的人,也總是等到農忙時節,匆匆忙忙請假回來收割莊稼。麥子都是用機械化收割,玉米就不行了,大多靠人工收,很容易將玉米遺落到地裏,秸稈粉碎後,地裏很快會長出來一簇簇的鮮嫩綠芽。對於土地有着太深感情的人來說,着實有些讓人心疼。母親便是這樣,每每看到此景,總會念叨:太可惜了,太可惜了。

這兩年,母親乾脆不顧家人的勸阻,每當地裏的莊稼收割完,她就獨自一人帶上鐮刀,鑽進收割過的玉米地裏,到處尋找遺失掉的玉米棒子。一天下來,居然能拾撿幾十斤玉米,收穫還真不小。母親自豪地對我們說:這就叫顆粒歸倉。沒想到,今年,母親又拉上退休回鄉的父親一同去實施她的“顆粒歸倉”計劃。鄰居見了開玩笑道:你們家過不下去了,還去拾撿這個母親道:“現在還有誰家過不下去這玉米丟到地裏不是太可惜嗎”一旁的父親也幫忙說道:“現在國家對農村的政策這樣好,對農民的生活如此關心,咱們不能生活好了就忘本,更不能糟蹋糧食,一定要愛惜纔對。”鄰居連連點頭稱是。聽到父親的敘述後,我才真正理解了父親母親的良苦用心。母親還告訴我:在他們的帶動下,一些閒着的老年人也加入了拾撿玉米的行列之中。

顆粒歸倉,記得小學時學過這樣一篇課文。現在,隨着生活條件的提高,農村再也見不到田間地頭三五成羣挎着籃子拾撿莊稼的孩子了,再也看不到充滿鄉村氣息的顆粒歸倉畫面了。想到父親母親,我似乎又看到了另外一幅顆粒歸倉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