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聚美館>智慧生活>心理>

傣族的歷史古蹟和民族風情

心理 閱讀(1.44W)
傣族的歷史古蹟和民族風情

翻開中國編年史長卷不禁心潮澎湃,在以漢民族爲主體的古代文明體系中。不僅有華夏民族一脈相承的歷史韻味,同時也有色彩斑斕的少數民族文化基因。如果將長達5000多年的中華歷史比喻成一幅畫卷,那麼少數民族就是這幅畫卷上的濃墨重彩。

在我國雲南邊陲各地分佈着一個,擁有2000多年曆史的少數民族。這個民族將孔雀、大象視爲吉祥物每年四月中旬都要舉辦民族盛會潑水節整潔、乾淨、淳樸是世人對其族人的第一印象它就是素有“水的民族”美稱的傣族。

傣族又稱爲泰族,唐宋時期將其稱作“金齒”,或“黑齒”、“銀齒”、“繡腳”等。據文獻記載傣族先民曾與漢朝在同一時期並存,而在漢代史料中,也有對傣族先民的記載。如果按照這個歷史時間去推算,傣族的人文歷史至少有2000多年。

相比較於我國曆史上其他少數民族來說,傣族是一個在多個方面都比較全面的民族。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爲傣族在不斷髮展過程中,不僅形成了可以促進民族發展,必須的傣語、傣文以及服飾、飲食習俗。同時,還孕育出了比較成熟的傣族民間文學。

筆者認爲,傣族文學應該在傣語、傣文出現之後,就已經在傣族文學家的筆下誕生了。古歌、創世史詩、英雄史詩、敘事長詩神話、傳說、歌謠、故事等應有盡有。完全可以稱得上體裁與題材多樣化,內容繁多、語言樸素、思想內涵也較爲深刻。

傣族人不僅在文化藝術方面有所建樹,同時在科學技術方面也有較大進步。根據日月星辰運動規律發明了“傣歷”以“四塔”理論開拓了傣族醫藥瀾滄芒團村傣族女性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經開始用“構皮”透過手工造紙。

傣族先民在不斷與大自然抗爭與妥協過程中,發現了傣鄉黑土可以製作“黑陶”的祕密。這種以黑土、沙、水爲原料經過捶砸揉壓制成的黑陶,不僅具有十分良好的透氣性,而且在炎熱的夏季用它裝水不僅不會變質,而且還會有一種清涼甘甜之感。

傣族民風民俗形成離不開悠久的歷史沉澱,同時也與其世居雲南息息相關。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特殊的地理環境、自然氣候的影響之下,傣族人歷經2000多年演變,終於形成了獨具民族特色的文化習俗。

傣族民俗風情淵源及歷史沉澱

一、衆說紛紜的傣族起源歷史

目前,我國境內的傣族人主要分佈於,西雙版納、德宏、新平、元江,以及瑞麗、隴川、耿馬、瀾滄芒景、芒那等。每個地區的傣族又都有不同的稱謂,傣泐、傣那、傣亞、傣繃、傣端等,都是不同地區傣族人的自稱。

1、由北向南“遷徙說”

如果深挖傣族形成與發展歷史,不難發現早在西漢時期傣族先民,就已經出現在漢代史籍中了。但是關於傣族先民的發源地卻衆說紛紜,有人認爲現居住在雲南地區的傣族人,原來聚居於川北陝南和阿爾泰山地區,但後來因爲其他民族驅逐而不斷南下。

持這種觀點的歷史學家篤信傣族“遷徙說”,而支撐這種說法的主要證據就是一些史料。《本勐傣泐西雙邦》、《西賀勐龍》、《巴沙坦》等書籍中,都曾記載過現代傣族人居住的地區,原來只有拉瓦人、克木人、孟人、孔人等族羣。

從這個角度來看傣族確實爲後遷入民族,但另外一種說法卻否定了“遷徙說”。有一大部分歷史學者都認爲,傣族自古以來就居住在此地,並且分佈於紅河以西到伊洛瓦底江上游,這種說法就是目前比較受認可的“土著說”。

2、“土著說”

“土著說”的佐證主要依賴於漢代史籍,因爲在漢代文獻中曾記載過,由傣族先民所建立的國家,“滇越”、“撣國”、“越裳”、“蓬國”等。而且這些史籍中所記載的國家,大致位置基本上都在現代傣族聚居地。

但由於“遷徙說”、“土著說”都無法得到學術界認可,而且除了這種兩傣族起源說之外,還有起源於印度尼西亞羣島、兩廣雲貴等說法。所以關於傣族起源還有待考證,但可以肯定的是傣族起源於古代中國境內。

無論是由北方遷徙至南方,還是雲南當地土著民,其實都不影響傣族在歷史發展進程中的民族特色。從公元前一世紀開始傣族先民被記錄於漢代史籍,再到現代社會長達2000多年的時間裏,傣族在變化莫測的歷史洪流中,不斷向更加完善的方向發展。

傣族別具一格的民族習俗文化

每個民族在形成、發展、成熟的過程中,都需要經歷數以千年的歷史洗禮。在歷經歷史風霜與世事磨難之後,纔會真正成長爲一個有血、有肉、有感情的民族。生活在我國雲南地區的傣族人,就是在這種歷史變革中沉澱下來的少數民族。

相信一談起傣族的民風民俗,很多人腦海中馬上就會浮現出,“潑水節”、“竹筒飯”、孔雀、大象等,令世人耳熟能詳的傣族印象。雖然中國境內的傣族人數要相對較少,但是由傣族先民創造出來的特色習俗,卻依然在各個村寨之中經久不衰。

雖然很多人對傣族的概況有一定能瞭解,但如果深挖傣族文化內涵與民風民俗,相信至少有80%以上的人都會一問三不知,傣族作爲我國境內的原生民族,不僅擁有極具傣族風情的習俗文化,同時也在漢族文化的融合之下,形成了一種新型的現代傣族習俗。

一、崇拜孔雀與大象

1、象徵吉祥如意的孔雀

在傣族人的生活中,孔雀與大象絕對是非常神奇的存在,這主要與傣族人嚮往和平與美好的生活息息相關。孔雀在傣族人的思想中象徵吉祥如意,傣族人經常將年輕漂亮的姑娘比喻成孔雀公主。

傣族人對孔雀的喜愛涉及到生活中的各個方面,能夠善舞的傣族人創造出了“孔雀舞”。這種舞蹈以模仿孔雀動作爲要領,舞姿優美、活靈活現、仙氣十足。事實上在傣族人的世界中孔雀元素可謂隨處可見,圖騰、服飾、裝飾、生活用品等方面都有所體現。

關於傣族孔雀崇拜其實還有一個美麗傳說,相傳在傣族聚居區有一個孔雀王國,這個國家中有七位美麗的孔雀公主。她們每天都在金湖裏游泳嬉戲,但有一天最小的孔雀公主羽衣不見了,原來是被勐板加王子召樹屯偷走的。

這位王子被孔雀公主的美貌所吸引,所以才做出了令人不齒的事情。但是孔雀公主卻深深的愛上了王子,於是就流傳出了一段美麗的愛情故事。這個傳說在傣族聚居區非常流行,而且直到現在社會依然被傣族人口口相傳。

2、象徵五穀豐收的大象

傣族人對大象的感情絕不亞於孔雀,而且大象與傣族人的生活也十分密切。在傣族社會中大象象徵五穀豐收,據史料記載傣族先民自古就有飼養大象的歷史。而這種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一世紀,在元、明時代傣族人還曾將象牙當做貢品。

相傳在古代社會傣族部落,酋長的座駕就是大象,而且傣族人在外出遊玩時也要乘坐大象。在傣族社會中大象不僅是交通工具,而且也有類似於牛馬一樣的作用,日常生活中可以幫助傣族人馱東西。

二、潑水節

潑水節在傣語中被稱爲“桑勘比邁”,或“楞賀桑勘”大意就是六月裏的新年。作爲傣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一般都會在農曆四月中旬左右舉行。而此時也正是傣歷六月下旬或七月初,在傣族人的心目中潑水節被譽爲“最美好的日子”。

正常情況下,潑水節的時間大約爲三天左右,在節日當天的清晨,傣族人都會先沐浴並做禮拜。然後就是大家比較期待的潑水活動,在潑水節當天不分老幼尊卑,人們都會相互往對方身上潑水以示祝福。

無論熟悉還是陌生,哪怕是路人都會被潑水,因爲在傣族人的思想中被潑水,最多的人才會獲得更多祝福。在這一天人們會拿着水盆成羣結隊四處潑水,即使是見到了自己的親屬也要蜂擁而至,往他們的身上潑水進而表達最衷心的祝福。

生活在西雙版納的傣族人在潑水節到來之後,不僅要舉行盡人皆知的潑水活動,而且還要在瀾滄江舉行聲勢浩大的龍舟賽。同時,在比賽結束之後還要將龍船拆散放進佛寺保管。等到第二年潑水節的時候再重新組裝進行比賽。

三、花街節

花街節是花腰傣最隆重的節日,一般都會在傣歷正月十三舉行。在節日當天各個村寨中的年輕男女,都會身着節日盛裝聚集到“花街”。他們會自主排成一個團隊款款走過花街,這樣做的主要目的就是爲了“比美”。

而參加花街節的小夥子們則是爲了尋找意中人,如果在求愛的時候得到姑娘青睞。兩個人就會來到鳳尾竹下的荔枝叢中,這個時候傣族姑娘就會拿出“秧篾飯”,兩個人一邊吃一邊談情說愛,基本上在這頓飯吃完之後也就好事將近了。

所謂“秧篾飯” 其實是傣族的一種風味美食,簡單說就是用芭蕉葉包裹着糯米飯,以及豬脊肉、油炸黃鱔、醃鴨蛋等。直到現在這種美食依然在傣族地區十分流行,很多去雲南地區旅遊的遊客也對這種食物津津樂道。

四、傣族竹樓

筆者認爲相比較於其他少數民族來說,傣族的民風民俗都透着一種無以言表的美感。實際上在唐代時人們就已經感受到了,這種由傣族習俗給世人帶來的精神享受。尤其是當春風吹過一排排傣族竹樓時,那種令人陶醉的民族文化一覽無遺。

唐代大詩人們都不惜筆墨,去描繪傣族竹樓的獨特文化積澱。劉禹錫在《相和歌辭·採菱行》一詩中,寫道“家家竹樓臨廣陌,下有連檣多估客”羅隱則用“閒夢正悠悠,涼風生竹樓”,來表達清風掠過竹樓使人神清氣爽的感覺。

但是筆者認爲,最能代表傣族風土人情的文字,其實是《七律.暑假遊版納傣族風情園(新韻)》。

“瀾滄江畔傣家園,椰映竹樓米酒甜。千客競潑甘露水,萬人對唱愛情緣。花香四季蓬萊境,景秀經年熱帶天。勁舞歡歌心暢醉,徜徉碧翠賽神仙”。

這首詩不僅全方位的寫出了傣族的民風民俗,以及獨具特色的傣族生活和情趣。從第一句開始就在不斷描述,傣族人的生活環境與文化習俗。“瀾滄江畔傣家園,椰映竹樓米酒甜”,這是何等的愜意與美哉啊!

結 語

傣族在我國衆多少數民族中雖然人口比較少,但是卻創造出了氤氳了2000多年的,獨特的民族歷史與經久不息的民族傳統文化習俗。筆者認爲如果將壯族比喻成一個壯小夥,那麼傣族就是一個令世人爲之陶醉的孔雀公主。

傣族的歷史淵源與風土人情不僅別具一格,而且還充滿了一種靈動的自然之感。在熱帶雨林地區孔雀開屏、大象鳴叫,一身傣族傳統服飾的傣族姑娘,正在落落大方的向世人款款走來,單是這種感覺就足以令人爲之沉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