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聚美館>智慧生活>心理>

手工編織藝術起源於哪

心理 閱讀(3.22W)
手工編織藝術起源於哪

週末去公園時都會在公園的小路上遇到幾個會做竹蜻蜓的叔叔阿姨,也會遇到會用草藤等編織出各種各樣靈巧無比的小動物的大爺大媽。可見中國的編織不但品類豐富,而且一直傳承至今。事實上,中國人喜愛的編織其實早在原始社會就已經有了,並且是在歷朝歷代逐漸受到重視而發展起來的。

編織是人類最古老的手工藝之一。

據《易經·繫辭》記載,舊石器時代,人類即以植物韌皮編織成網罟(網狀兜物),內盛石球,拋出以擊傷動物。在西安半坡、廟底溝、三裏橋等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陶器上,印有“十”字紋、“人”字紋,清楚地顯示出是由篾席印模上去的,有的還發現陶鉢的底部粘附有篾席的殘竹片。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出土的葦蓆,距今約有7000年曆史。

1958年,在浙江湖州錢山漾村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出土的竹編更爲驚人,約有200 多件,其中大部分篾條經過刮磨加工。這一時期的編織工藝也相當精巧,有“人”字形、“十”字形和菱形、梅花形等形式。器物的品種有簍、籃、籮、筐等。周代,以蒲草編織莞席已很普遍。漢代以藺草(又名馬藺、馬蘭草、燈心草)編織爲席,產於三輔(今陝西中部)、河東(今山西夏縣 )等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