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聚美館>智慧生活>心理>

赤壁賦變與不變的哲理

心理 閱讀(2.09W)
赤壁賦變與不變的哲理

要解讀蘇東坡《赤壁賦》中的“變”與“不變”,先要明白蘇東坡緣何談起。

其一,客之悲從何而來

蘇子與客泛舟赤壁,清風徐來,江面平闊,明月高懸,水光接天,蘇子與客飲酒歌詠,在廣闊的江天任意飄蕩,這是何等的愜意閒適輕鬆自在!白露瀰漫間,仿若置身仙境,自有一種遺世獨立飄飄欲仙的暢然。

然則,這樣的暢然只是一時,內心的悵然卻時時襲來。如王羲之《蘭亭集序》所言:“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爲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

可見,客之悲源於“吾生之須臾”“知不可乎驟得”!孟德之詩猶聞,孟德之事猶見,孟德之風猶存,但是,孟德之人,終歸化爲歷史的塵埃,已難覓蹤跡。“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古人的這些感觸,大同小異。

如曹孟德這樣的英雄人物尚且化爲塵土,更何況如你我這樣的目前只能飄蕩於江海暫得於己的無甚功名之輩呢你我只不過是滄海之一粟,天地之蜉蝣。生命是如此短暫,生命是如此渺小,那種遺世獨立羽化登仙的自在閒適終歸是不可多得更無法永存的。

王羲之等人的蘭亭盛會,衆人曲觴流水暢敘幽情,快然自足之餘,也感慨系之,不由得傷懷生命之無常。蘇子與客泛遊赤壁所生髮的情懷,與王羲之等人的感懷頗爲相似。

從深層而言,這種對生命的感懷對美好的眷戀,歸根結底是源於現實生活的某些不如意。譬如蘇軾,感嘆生命的短暫,不也是感嘆有生之年仕途失意建樹不多理想難以實現嗎不也正是“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的另一種詮釋嗎

其一,赤壁一帶的江山觸發他想到歷史上的英雄人物,當年的英雄,而今安在何況吾輩漁樵於江渚之上。

其二,由江水無窮想到人生須臾,渺如滄海一粟。

其三,要擺脫現實處境,渴望能“挾飛仙以遊,抱名悅而長終”,卻“知不可乎驟得”。

從宇宙的變化說到人生的哲理。闡述了“變與不變”的道理。

從變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會不變,人生短暫,自然可悲

但從不變的角度看,天地與我同生。萬物與我爲一,都會無窮無盡。表現了作者超然獨立、不計得失、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作者從水、月中悟出了變與不變的道理,苦悶的心情得到了慰藉,精神上得到了解脫。

蘇軾在文章中闡述了變與不變的哲理,這個論點儘管來源於老莊的相對主義哲學觀,具有唯心主義的成分,但卻同時具備了辯證法的因素,這是作者所要集中表達的思想,是文章的“神”之所在。表現了詩人曠達的人生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