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聚美館>智慧生活>心理>

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上北平

心理 閱讀(3.05W)
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上北平

1、從明朝中期,到民國初期,這四百多年間,中國經歷了幾次大規模的人口遷移。其中,比較有影響的有“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

2、這三次人口遷移雖方向不一致,但發生的時間,原因基本相同。皆因饑荒,戰亂導致民不聊生,民衆爲求生計,被迫背井離鄉。這是一段歷經滄桑的歷史!

3、特別是清朝乾隆年間,人口到了三億多,人多地少,饑荒問題更加突出,民衆流離失所,愈演愈烈!

4、先說“闖關東”。關就是山海關,關東就是東北三省。清康熙時期,統治者視關東爲愛新覺羅氏的龍興之地,即“龍脈”。於是,關閉了山海關,不允許關內漢人到關東種田,採礦。其實當時的統治者,是爲自己將來能退守關東留後路。愛新覺羅氏對自己統治中原並不自信,“反清復明”一直就沒停息過。致使關東大片黑土地一直閒置在那。但咸豐年間,黃河大水。迫於民不聊生的壓力。統治者不得已,才逐步開放山海關,自始,山東,河北先後有幾千萬民衆自發涌入關東謀生。有一電視劇“闖關東”,由李幼斌主演,講述的就是這段時間的歷史。

5、“走西口”,人口暴增後,山西,陝西貧瘠的土地,根本無法養活當地的民衆。於是,清政府爲解決這一矛盾,給了一系列優惠政策,鼓勵陝西,山西一帶民衆翻越長城,去內蒙呼和浩特,察哈爾,鄂爾多斯一帶種田,開礦,經商。電視劇“喬家大院”反映的就是這個題材。走西口開啟了中原腹地到內蒙的通道,把農耕文化帶到了內蒙。加強了漢人與蒙古族人的交流,成就了當時的晉商,但對蒙古草原過度的開墾,也給環境造成了不小的傷害!

6、“下南洋”。嚴格來說,下南洋還不算人口遷移。用現在語言來說,是外出打工。南洋泛指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等,也就是現在的東盟十國。

7、當時南洋在英國殖民統治下。英國人在那開礦,種橡膠,種棕櫚油。但苦於當地民衆少,勞動力不夠。只好出優惠政策,鼓勵中國人到那去打工。定居,創業!加上當時國內戰火不斷,廣東,福建一帶民衆就一批批遠渡重洋,在那打工,謀生。人數也不下千萬。後來,這些人有的回來了,有的就成了華僑。現在的馬來西亞有將近四分之一的人口是華人。

8、因爲中國人勤勞,下南洋也成就了很多富豪!他們大多不忘本,祖國需要的時候總能看到他們的身影,最讓人感動的是抗戰後期,爲維護滇緬公路這一當時的交通大動脈,南洋華僑有三千多人伸出了援手。有將近三分之一的人犧牲在那!電視劇“中國遠征軍”記錄了這些感人的場面。

9、這三次人口遷移,規模最大的是“闖關東”,人口不下三千萬。影響最大的當屬“下南洋”。直至現在,當年下南洋的那些愛國華僑,在祖國需要的時候,仍然會毫不猶豫伸出援手。當然,祖國也沒忘記他們!更不會忘記他們!

10、最後再說說上北平,上北平一般泛指民國初期,特別是“五四”運動前後一些有識之士到北平求知識,求真理,謀求救國救民之方,也就是這一舉措,成就了一批志士仁人,最終透過幾十年不懈努力,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打敗了日本侵略者,推翻了蔣家王朝,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中國人民從此走上了自由民主的康莊大道。才真正避免了“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的類似事件再度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