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聚美館>智慧生活>心理>

西安地名的來歷

心理 閱讀(1.81W)
西安地名的來歷

西安,在西周的時候成爲“豐鎬”。“豐鎬”,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別修建的豐京和蒿京的合稱。至西漢初年,劉邦定都關中,取當地長安鄉之含義,立名“長安”,意即“長治久安”。

絲綢之路開通後,長安成爲東方文明的中心。史稱“西有羅馬,東有長安”。隋時,隨文帝楊堅曾被周明帝封爲“大興郡公”,因而將新都命名爲“大興城”,長安在隋時也被稱爲“大興城”。唐朝時,又恢復長安之名。元代,易名爲“奉元城”。明洪武二年,明政府改奉元路爲西安府,取義“安定西北”。西安之名由此而來。

西安地處關中平原中部、北瀕渭河、南依秦嶺,自古有着“八水繞長安”之美譽,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81年確定的“世界歷史名城”,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重要發祥地之一,絲綢之路的起點,歷史上先後有13個王朝在此建都

灑金橋,灑金橋並沒有橋,而是一條長約800米的看似不起眼的小街,在南宋和元代稱爲鐵爐街,明代改爲鐵爐坊,清末以沙姓人住此街北段,得名沙家橋,後改爲灑金橋。

冰窖巷,因是明代秦藩王宮和清代滿族官僚夏季藏冰的地方而得名。這條巷子的北面,就有當時官府藏冰的冰窖。大約是在端午節前後,則開窖用冰,這叫冬藏夏用。

龍首村,相傳西安有條龍脈,頭向北,飲渭河之水,尾朝南,吸天地之靈氣,從秦嶺裏衝出,龍頭就是今天的龍首村附近。又說鐘樓就是用來鎮壓這條龍脈而建造的。 

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政府改奉元路爲西安府,取義“安定西北”。西安之名由此而來。元初,長安城的範圍依然沿用五代初期唐長安城被毀後節度使韓建所重建的“新城”,並使用京兆府的名稱。至元九年(1272年),元世祖封其三子忙哥爲安西王,鎮守其地,建安西王府。至元十六年(1279年)遂該京兆府爲安西路。後來由於發生安西王叛亂,安西國被撤。皇慶元年(1312年),又改安西路爲奉元路。

明代形成了西安的格局,西安的名稱也源於明代。明洪武二年(1369年)三月,大將軍徐達進兵奉元路,改奉元路爲西安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