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聚美館>智慧生活>家居>

結婚時爲什麼中國新娘要披紅蓋頭

家居 閱讀(2.81W)

「掀蓋頭」是傳統婚禮中最重要的環節,而「紅蓋頭」也成爲中國新娘的標誌。

結婚時爲什麼中國新娘要披紅蓋頭

結婚時爲什麼中國新娘要披紅蓋頭

「掀蓋頭」是傳統婚禮中最重要的環節,而「紅蓋頭」也成爲中國新娘的標誌。

橫貫亞洲的紅蓋頭

如果仔細想一想,多數漢人應該也能意識到:「新娘戴蓋頭」並非漢文化所特有。

王洛賓記譜的維吾爾民歌《掀起你的蓋頭來》,就是一個生動的例子,只不過與歌詞中描寫的浪漫景象相反,這其實是一首戲謔歌曲:

儘管這首歌曲膾炙人口,人們依然很少把「維吾爾新娘」與「紅蓋頭」聯繫起來。因爲說起婚禮,多數人腦海中只有「中式」與「西式」兩種,而「掀蓋頭」的儀式無疑是中式的。

但實際情況是:不僅中國,亞洲許多地區的婚禮,最重要的時刻也莫過於掀起紅蓋頭的瞬間。

揭開塔吉克新娘蓋頭的一瞬

中亞、土耳其以及中國北方的遊牧民族中都有揭蓋頭的儀式,這種儀式也一直流傳到今天。

如今,中國的年輕人往往放棄紅蓋頭,選擇西式婚紗。不過,在我們所不熟悉的異域,人們仍然秉持婚禮傳統,堅持讓新娘佩戴紅蓋頭。

在土耳其,就算新娘選擇西方的婚紗,但紅蓋頭依然是必不可少的元素

然而,他們保留的真是一種「東方傳統」嗎?

「蓋頭」由西傳來 

今天我們想象中的古代新娘都戴着蓋頭,但揭蓋頭的儀式其實直到南宋才產生,而在當時,這類民間婚俗也是飽受士大夫詬病的。

關於揭蓋頭的習俗最早記載於《夢樑錄》嫁娶

南宋大臣朱光庭就批評這樣的婚禮是「鄙俗雜論,不識親迎人倫之重」。我們今日以爲的傳統,在當時被認爲是對傳統的背叛。

宋朝之前的婚禮,往往是肅穆的場合,而在宋朝,婚禮逐漸向嬉鬧的氛圍發展。這變化很有可能是受到外族的文化影響,而「蓋頭」就誕生在這個時代。

值得說明的是,宋朝的「蓋頭」也並非「紅蓋頭」,而是紫色的。直到外族文化進一步涌入的元代,「紅蓋頭」才真正被提起。

新娘穿着紅色成爲普遍現象,是在明朝中後期纔開始的

而早在漢族新娘戴上蓋頭之前,它就是北方遊牧民族一種常見的草原裝束了。

就算沒有婚禮,遊牧民族的女子也會如此穿着,「蓋頭」既有「防風沙」的現實用途,也象徵着高貴的身份。

這也是蓋頭能夠成爲婚禮標配的原因:蓋頭代表着高貴身份,而她們需要跨越相當遠的路程,才能到達嫁去的部落。遮蔽旅途中的風沙,也是現實的需要。

早在北齊時期,作爲一種馬上的裝束,蓋頭就從西域傳入了中原。唐朝初期開始,貴族女子出行,就會戴上類似的頭飾。

最接近蓋頭的是一種叫做「冪籬」的款式。

影視作品中復原的冪籬

而人們之所以穿戴冪籬,就是不讓人窺探到面龐和身體。《舊唐書·輿服志》就記載說:「冪籬,雖發自戎夷,而全身障蔽,不欲途路窺之」。

張紀中版的《笑傲江湖》中,任盈盈就始終佩戴着帷帽,以至於劇中的令狐沖就算和其相見,卻還以爲她是年紀很大的婆婆

這類頭飾在早唐流行,到了盛唐,人們衣着更加開放,冪籬之類的穿着也就此逐漸絕跡。

在宋朝,蓋頭這種來自西域的頭飾又重新流行了起來。就算不在馬背上,民間也喜歡穿戴這種能夠遮住面龐的裝束。《清波雜誌》中就記載:「婦女通步衢,以方幅紫羅障蔽全身,俗謂之蓋頭」。

南宋李高《貨郎圖》中的女性穿着的就是蓋頭,遇到需要遮面的時刻便會矇住面龐

而在南宋社會中再次流行起來的這種裝束,也逐漸成爲了婚禮時標配。

南宋洪子成夫婦墓葬中出土的陶瓷覆面女俑,該女俑爲「戲劇俑」,很有可能扮演的是一位出嫁的新娘

不過,就算蓋頭來自草原,有什麼理由說婚禮時「掀蓋頭」的儀式就一定來自草原呢?

紅蓋頭防太歲

看看當時的人們是爲什麼「掀蓋頭」就知道了。

在很多人看來,「掀蓋頭」這種儀式在南宋橫空出世,並不難理解:蓋頭能夠很好體現出新娘的嬌羞感,而在宋朝之前就流行過「以扇掩面」的風俗。

在唐朝,更是必須由人誦讀完「卻扇詩」,新娘纔會把掩住面龐的扇子除卻,李商隱就是寫作這類詩的好手。

電視劇對於「卻扇」風俗的體現 / 圖自《法門寺猜想》

把「揭蓋頭」理解成「卻扇」習俗的延續,表面上看非常合理。

但問題在於:蓋頭的出現並不是因爲嬌羞。

最早對於爲什麼要蓋蓋頭的解釋出自元雜劇《桃花女》,劇中寫道:「手帕兒遮蒙了我臉皮,我則怕撞見着那凶神的這太歲」,也就是說戴紅蓋頭,是怕被太歲看見。

太歲是人們假設出的具有占卜意味的太歲星。民間出行、遷徙、修建房屋等都要注意忌避太歲。在唐宋之後,它不再具有天象意義,而變成藏在地下的凶神鬼怪形象。

如今婚禮在井蓋上放紅紙的習俗,就是爲了害怕藏在地下的太歲破壞婚禮吉利的氛圍

這與突厥等北方遊牧民族對於新娘爲什麼戴紅蓋頭的解釋十分類似,他們是爲了防止「邪眼」(evil eye)的侵害。

「邪眼」(Nazar)護身符十分流行,和紅蓋頭一樣,人們之所以佩戴它也是怕有 evil eye 望向自己

邪眼,就是嫉妒或羨慕的目光,突厥民族認爲這樣會帶來壞運氣。所以越是像婚禮這種受到祝福的時刻,越是柔弱的生命,就越該不被他人看見。

哈薩克人至今仍然有出生的孩子不滿四十天不能給外人看的習俗。

其實,漢人也同樣有防止「邪眼」的傳統。作家張潔就在《無字》這一自傳性色彩濃厚的長篇小說中,提到了農村「眼睛毒」的說法。

單純用蓋頭防太歲還不夠,在《桃花女》一劇描述蓋頭風俗的段落中,還同時提及了另一種與之配套的習俗叫「舉篩」:

劇中的桃花女讓身邊人舉着篩子走在隊伍前,並稱它爲「千隻眼」,說「那千隻眼在前,可不把日遊神先趕過一壁」。

這也同樣有其突厥傳統的原型:避免邪眼的另一方式就是佩戴叫做 nazar 的護身符。土耳其人往往相信佩戴着眼睛圖案的護身符,能夠吸走「眼睛毒」的詛咒。

也就是說,漢人婚禮用來辟邪的方式,無論是「眼睛」還是「蓋頭」,都和土耳其躲避「邪眼」的方式如出一轍。

現在一些對於「舉篩」的解釋是它來自民間俗語「米篩頂頭千百眼,滿屋哥叔做官回」

再說蓋頭的顏色,傳統土耳其新娘之所以選擇紅色作爲蓋頭的顏色,是希望紅蓋頭能像護身符一樣,吸引走邪惡的目光。

但這樣做也導致「蓋頭」在某種意義上變成了不祥之物。

所以,在有該習俗的地區,無論是使用冬不拉琴、馬鞭還是木棍,幾乎都會強調用木製物品掀開蓋頭,而不直接觸碰。

內蒙古地區婚禮上用小木棍揭開新娘面紗的瞬間

在《夢樑錄》的記載中,南宋揭蓋頭時使用的是秤或者機杼,也是木棍形狀的物品。試圖做出解釋的學者總在「秤」的文化內涵進行探究,而「不接觸蓋頭」可能纔是事情的關鍵。

現在的一些傳統中式婚禮上依然會用秤來挑開蓋頭,其死亡竟然不着一字,彷彿這個皇子根本就不存在,甚至連名字都不曾出現過族與司馬懿的合作出於無奈,而司馬懿奪權後,也給儒學大族開了一個血腥的玩笑。